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沙莲香
教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沙莲香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 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西费尔(Sieffert), 他1893年著的《集合心理学》,以集合心理观点 研究群众,认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生质”, 是一种心灵现象。但更有影响的是1895年法国社 会学家勒朋(G. Le Bon)发表的《群众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 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很多方面的表现, 比如,梦、恐惧、愤怒、恍惚、喜悦、激情、幻想、想象、期望等等。社 会心理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 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 社会心理现象之中。
• 当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 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群体心理构成的“社会事实”,即涂尔干 在那本有名的《自杀论》中说的“集体表象”,同样是一种存在着的现象, 这就是说,社会心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 (一)文明所指 • “文明”这个概念涵盖极其广泛,凡是人类生活含有的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一)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疑问
• 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应当说是陆志韦1924年的《社会 心理学新论》。他在书中开宗明 义宣布:本书的主张是行为派。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二)社会学家奠定的社会心理 学随意性
• 就理论与应用并重这一点看, 当属孙本文1946年出版的《社 会心理学》为开端,而孙本文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早 在1926年的大学讲课期间即已 开始。
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社会心理学
(第三版)
第一章 导论 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内容提示】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是在2002年初版、2006年第二版 的基础上修订和补充而成的。第三版导论要探索和讨 论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公众文明的问题,不过这个讨论 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中放在不同地方。第二版是放在本 章之始,作为开宗明义的话题,表明现实给我们提出 的社会心理问题之不可忽视和本教材的现实思考之不 可或缺,而第三版是在本章的最后,试图将讨论引向 更深处。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三)群众论的意义
• 陆志韦用学习论批判勒朋等人 的模仿本能论,孙本文用个人 行为论评析勒朋等人的群众行 为论,两人对社会心理学上的 “群众”,均有看法,但孙本 文的论述更广泛且更具社会心 理学的意义。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四)应有的思考
• (1)在学科性质的问题上,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立足点是个人心 理与行为,或者说,“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体现在所处的 社会情境”(泰勒),或者个人受社会影响后形成的与他人共同的 心理过程(阿伦森)。
• (2)至今美国社会心理学承袭的多是心理学取向, 但在理论观 点上开始突出社会文化理论,不过,这种理论侧重跨文化研究, 并没有触及以个人心理—行为为立论基点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 理研究的改造
• 二、两种研究传统 • 三、两种研究倾向 •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20世纪20年代:F.H.奥尔波特(F.H.Allport,1890—1978): “群体谬误”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主要话题和业绩,是关于态度尤其 是态度测定的研究。
——50年代和60年代,是关于态度变化的形成及其概念化时期。。 ——70年代,由于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和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心理
• (一)影响社会心理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文化特点和社会生活状况对社会心理的特点及变化都
是起作用的因素,但是,起作用的形式有所不同。 • (二)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文化作用的深刻性就在于对社会心理的模式化,这种
“心理模式化”基于“文化思维”,是潜在的深层 的。 • (三)社会心态和心理表达的问题 社会心理唯以心理“状态”出现才能“嵌入”生活,这 种心理“状态”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它从生活中形成 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两种研究倾向
• ——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认知心理学的 产生及其对社会认知的研究,使社会心理学的发 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理论的微观化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突出变化是,随着应用 研究的增多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出现细分化和微 观化倾向。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 麦独孤认为,本能“是遗传而 来的或是本有的一种心理而兼 生理的倾向”,“是支持人们身心 活动并且管束人们行为的本 源”;由本能激动而引起的本 能心理历程都有情的一面去唤 起原始的情绪,本能与情绪的结 合,成为人心底层组织的动力 来源。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学出现了危机及对理论、方法再探讨的要求。 ——70年代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实况看,构建一种吸纳并超
越两个研究传统的宏观理论,仍然显得“先天”不足。
二、两种研究传统
➢ 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 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 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 和思路;
➢ 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 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 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 体现象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 和思路。
• 冯特(W Wundt,1832—1920)以他1879 年首创心理学实验室而开启了心理学的可操 作研究历史,他称这个心理学实验室像一块 敲门砖,使他敲开了心理学的大门。在其后 的学术研究中,冯特终觉实验室研究之外的 复杂心理现象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由此认 为心理学有两大部门即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 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个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