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18-2019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18-2019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肥六校联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外国人入华,有的在长安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的留在中国做官,有的回国效命。

他们精通汉文,擅长吟诗,在唐期间与中国朋友赠答酬唱,赋诗咏怀。

因此这些人的诗歌活动可以分为诗歌创作和唐诗传播两个方面。

当时入华学习的以新罗人和日本人最多,也以他们汉化最深,他们的诗歌创作丰富了长安诗苑。

金云卿是新罗最早以宾贡身份中举的,后在唐任兖州司马。

《全唐诗逸》卷中录其《秦楼仙》诗残句:“秋月夜间闻案曲,金风吹落玉箫声。

”从诗题看当是在长安所作。

来长安的日本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

晁衡(一作朝衡),原名阿倍仲麻吕,16岁留学长安,在唐朝历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为友。

其《思归》诗云:“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

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他一直在长安为官,这首诗作于长安无疑。

空海在唐学法期间,有多首题寺和与唐僧赠答之作。

如《青龙寺留别义操阇梨》:“同法同门喜遇深,空随白雾忽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表达了与中国同学依依惜别之情。

从印度、西域入华的僧人也有从事诗歌创作的。

唐志怪小说《东阳夜怪录》刻画了一位生在碛西,来中国的善诗的胡僧智高,正是胡僧善诗在小说中的反映。

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唐代的印度入华诗僧和出身移民后裔的胡僧,都有人从事过诗歌创作,只是由于作品散佚,我们今天只能从散存的吉光片羽和文献记载中来追寻他们的创作情况及成因”。

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输出的不仅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

唐诗作为唐人最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也从长安走向域外。

在这个过程中,从域外入华的各色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说元稹的诗“自六宫两都至南蛮东夷,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元稹说白居易的诗受到域外的欣赏和珍重,“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

自篇章以来未有流传如是之广者。

”鸡林国,唐时朝鲜别称,即今朝鲜,其经商者至唐朝购求白居易的诗携回新罗。

岑参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孟郊“诗随过海船”,流传到新罗和日本。

白居易的诗浅切易晓,流播域外最广。

唐朝的强大和繁荣使当时的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域外人来到中国,而长安是外域人入唐的首选之地和最大聚集之地。

外域人及其在长安的活动不仅成为唐诗的重要素材,他们的异域特征和别样风情也是激发诗人诗兴的重要媒介;活跃在长安的诗人才子是外域人喜欢交往的朋友,优美的诗歌成为外域人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因之一,他们不仅学习唐诗写作,还把唐诗作品带到中国以外的世界,为世人所共享。

唐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组成部分,他们功不可没。

(摘编自石云涛《唐诗中流寓和出入长安之外域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外国人入华,或参加科举,或在中国做官,或回国效命,他们都精通诗歌创作。

B.唐代入华学习的以新罗人和日本人为最,故其汉化最深,其诗歌创作丰富了长安诗苑。

C.日本人晁衡的《思归》一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证明了他一直在长安为官。

D.外域人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喜欢结交长安的诗人才子,优美的诗歌是其中的一个动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详细介绍了唐代外域人的诗歌创作和唐诗传播的盛况,结尾指出了其现实意义。

B.文章列举空海诗歌创作的例子,旨在证明外域人当时已经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中,诗歌成为他们交流的一种工具。

C.文章第四段列举翔实的事例,证明了唐诗在从长安走向域外的过程中,从域外入华的各色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文章第五段论述了外域人与唐诗的关系,他们不但是唐诗的素材,而且对于唐诗创作、传播唐诗功不可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之所以说金云卿所作的《秦楼仙》可能是在长安所作,是依据“秦楼仙”这个诗题推论出来的。

B.志怪小说《东阳夜怪录》中刻画的善诗的胡僧智高,并不一定能证明外域人华僧人都有从事诗歌创作。

C.白居易的诗作浅切易晓,在传播过程中又融入了市场因素,所以当时他的作品在域外传播最广。

D.强盛时期的唐朝吸引着无数外域人入华,而长安是他们入华的首选之地,这与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法官多恩德·马尔塞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

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

“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

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

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

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

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猎捕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

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

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

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

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

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

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

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

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

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

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

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

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

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然在他的办公室里。

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

他向法官讲诉了所发生的事情。

等他把话说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

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

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十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

“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

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四月底。

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

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

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

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

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三十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

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

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

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时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到,“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

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

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

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并没有对法官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 第二年的四月底,约翰又获得了许多兽皮,之后他回家将兽皮卖了300美元,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

C. 约翰经过自己一个人的多年打拼,三十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

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挑战,一切皆有可能。

D. 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自己没有后代,这样做,以免财产落入他人手中。

5.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

6. 小说的题目是“法官多恩”,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约翰。

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