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作概述

写作概述

写作概述写作及其相关概念:作为一种行为: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种书面传播的活动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写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来建构载体,反映或表现客体,从而达到与受体进行信息知识或思想情感的交流。

2、写作主体:写作者3、写作客体:社会生活4、写作载体:文章5、写作受体:读者写作学什么?1、写作原理与思维——构成写作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写作中常用的思维类型、方式。

它主要包括:写作主体、客体、受体;写作思维品质、思维类型、思维方式。

2、写作过程——讲述一篇文章产生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与提炼、主题的确立、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语言与文风的形成,文章的起草、修改。

3、文体部分——讲述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加强训练并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我们将要讲到的文体包括:新闻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文学类(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理论类(文学评论、思想评论、学术论文)其它类(演讲稿、科普说明文、网络文体)第二章观察与阅读第一节观察写作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写作者通过写作实践去认识、反映、表现客体,同时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它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

认知能力:观察、感受、思维、想象四种。

前两者为写作提供物质基础。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辨析地看的同时,调动其他感官,感知、认识客体,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考)主要是通过视觉,有计划的、集中定向地、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图像、内蕴进行把握、描绘、和揭示的一种知觉活动。

观察的特点:整体性:观察作为一种知觉活动,必然说明了,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现象以及所处环境联结起来的整体反映。

选择性:作者观察生活,总是从一定目的出发,为写作获取材料。

这样,你感知什么,表现什么,就不能不对对象、内容进行严格的选择。

理解性:人们在观察的同时,还会伴之以思考、动之以情感,调动起生活的积累,以求获得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和认知。

观察的内容1、观察人:通过观察人物的外在特征,体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外貌(包括面容、眼神、身姿、服饰等)行为(举止、风度、做法等)语言(包括音调、用语、习惯的语言结构等)心理情态(梦境、幻觉、臆想、内心独白等)2、观察物:观察事物特征,把握主观反映时令特征、地域特征静态、动态、色彩(物态特征)观察的方法1、总分观察:即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察。

整体观察有助于鸟瞰事物,通观全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点;局部观察有利于把握事物的细微部分、个性特征。

2、比较观察:即通过事物差异变化的比较来把握事物特点的观察。

比较观察,为我们认识事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3、表里观察:表里观察,即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

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首先接触的当然是事物的表象,但又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用敏锐的目光穿过表象,迅速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

第二节阅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1、阅读为创作积累丰富的材料2、阅读为写作找到情感和观念的支点。

3、阅读可以提高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4、阅读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借鉴的典范。

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写作心理看,阅读可提供兴趣和意识;从内容而言,提供观点和材料;从技能看,提供语言和技巧;从学习途径看,可提供范例和借鉴。

阅读的类型阅读可以分为专题性阅读和日常性阅读两种专题性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为写文章而收集材料,其目标单一、明确,阅读范围不大。

日常性阅读:不以撷取某一方面的材料为直接目的,阅读范围较宽,它的主要意义在于扩展知识面,提高作者素养,有时能够为专题性阅读发现线索。

阅读的方法1、略读就是迅速从大体上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略读包括:跳读和浏览两种方式。

跳读:眼光从这段文学跳到另一段文字。

有用则读,无用则舍。

跳读时,眼睛要敏捷地捕捉,大脑要迅速地判断,一眼望去,凡不需要的内容就通通抛开,凡有用的内容则迅速确定其位置和范围。

浏览:把阅读材料从头至尾、一目十行地简单翻阅一番。

大致看一下内容提要、前言、目录、凡例、大小标题。

了解纲领、大意,进而确定其中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2、速读速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阅读方法。

由眼睛把文字符号反映到大脑,大脑把符号直接过渡到意义,注意力需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快读、快想、快忆,而且尽量做到不回视,不重读。

3、精读:精读就是对文章进行仔细的认读、品评、咀嚼、分析,深入理解把握内容。

一直读到对材料及为熟悉,好像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

精读离不开重复阅读4、诵读诵读就是把文章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地念诵出来。

学会做读书笔记1、索引式:书籍,要清楚地记下书名、作者、出版社。

文章,除了记下标题、作者,并写明出处。

索引式的优点是简明、省时,可以广泛索引有用的材料;缺点是需要时要回头去查找原文,所以记录要保证可以便利地找到原文。

2、批注式批:评点;注:注释对重要的内容作记号,或者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认识、感悟、疑问、评价等。

3、摘录式阅读时,遇到有用或喜欢的材料便随手摘录下来,以备日后所用。

或摘精彩语句;或摘重要观点;或数据资料;或药方菜谱摘录笔记要忠实原文,不要有任何改动4、提要式对原文进行压缩式记录,把全部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或者把重要的内容总结、提炼出来需要有比较强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心得式又叫读后感。

就是把阅读后的体会、感想、评价、质疑、意见记录下来。

不论哪种读书笔记,都要记明材料的出处,作者,篇名、页码,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如果是刊在报刊上,还要注明报刊名,出版时间,期数等,以便查对。

感受与审美感受感受的含义:感受是指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

感觉,是作者对客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作者对客体各种属性的完整的认识和反映。

感觉和知觉,合称感知。

感知与感受:感知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对感知的情感性深化。

感知重在客体,作者要对物体的形态及其属性进行直观把握。

感受重在主观,作者要在感知客体的基础上,开启记忆和情感,对客体作更深的认知与体验,且其中不乏感受者自己生活经历中的认知与体验。

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1.感受激发写作冲动2.感受催生艺术形象:艺术的表达是要靠形象说话的,特别是文学创作。

因此,写作的过程也是孕育形象、发现形象、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而艺术形象的创造,又是与感受密不可分的。

3.感受丰富作品内涵4.感受奠定作品基调:基调是作品的灵魂,是全篇的主色调,主旋律而作品的基调又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密切相连,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主观感受,就决定了作品产生什么样的基调。

训练感官的敏锐性感受以感觉作为基础,而感觉必须依赖于感官1、对视觉感官的训练训练眼睛辨析事物的形态和色彩的能力事物的形态(形体和状态),有动、静、直、曲、方、圆、长、短、宽、窄、凹、凸、平……事物的色彩,有红、黄、橙、绿、青、蓝、紫、黑、白、金、灰、褐……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对事物的形态和色彩高度的敏感,以便准确生动地写出对事物的视觉形象。

2、对听觉感官的训练人在接受外界声波的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听觉反应,这种反应不仅体现在主体对声音层次的辨析,对声音的高低、远近、强弱,以及音色、音质等方面细微差别的感觉,而且也反映主体体验声音时的心境和情感3、对嗅觉感官的训练:客观存在物的气味千差万别,常见的香、臭、膻、腥、臊、呛、冲等等气味。

嗅觉灵敏的人,对各种气味的自然属性有着细腻的生理感受,并能作出极细微的区别。

4、对味觉感官的训练:客观存在的咸、甜、苦、辣、酸、涩等等滋味,是味觉形成的物质条件。

味觉还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所谓“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就说明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影响到味觉反应。

5、对触觉的训练:触觉,又叫肤觉。

它是人通过肌肤接触客体而产生的冷、暖、寒、湿、软、硬、痛、痒、酸、麻等等不同的感觉在实际中,五种感官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之间在特定情况下是相互联系的、互通的。

在写作中,这种感觉的互通(即通感)更能产生新奇的艺术效果。

通感——作者受外物刺激,相应的感官由大脑中枢沟通,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即通感,又叫联觉。

如:“甜亮的歌声”“月光凉如水”审美“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源于生活”,就是说,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的择取与加审美的含义及特征所谓审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

在写作中,审美指的是用美的、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和观照各种事物,用美的形式去行文。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有高贵庸俗,物有好坏美丑,甚至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在特定的情景中又会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的世事万象。

要求写作者:用美的眼光去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写作时也应依据美的规律进行,以产生最佳的接受效果。

审美的特征主要有两点:1.情理兼容。

作者审美,既有感性的因素,也有理性的因素。

作者获得美感,形诸笔墨,不止于性情摇荡,心灵享受,还要靠思维和语言机制,需要凭借理智的和情感的力量开拓美,需要情感记忆与理性记忆的结合。

2.思维多样审美的写作将是多种思维并举的脑力劳动:(1)形象思维(2)逻辑思维(3)灵感思维审美的种类:1、对美的事物的审美。

生活中的事物,有些是明丽鲜艳的,有些是热烈崇高的,有些是悲凉凄清的,还有些是和平静穆的,组成了多种多样美的形态。

2、对丑的事物的审美: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丑陋的事物,是不是就不能进入写作者的视野,写不了美的文章了?对丑的事物进行审美,不是要大家去欣赏丑,而是说我们可以用美的眼光去审视丑,发现丑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深刻的东西,引起大家的警示。

3、对非美事物的审美。

美与丑的两极之间,大量存在着既不能称之为美,也未必说得上是丑的事物,它们似乎与美丑无关,因而统称为非美事物。

“非美”的人或事物在进行审美评价是中性的, “对付吧”、“凑合”、“还可以”、“勉强”、“马马虎虎”审美思维活跃的人,在非美的事物之中,仍然能开掘出美。

写作对审美的基本要求文章写作,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

真善是美的具体内容,美是真善的可感形象。

真善美总是作为一个有机整合的概念被人们所期待的。

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去从事文章写作。

(一)真实性文章失真,不能取信于人,也就无所谓美。

文学作品不反映现实,与社会脱节,必将招来读者唾弃。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人物都是高大全式的,事情假大空式的,大跃进明明是错误路线,作者却在那种盲目求发展的氛围中极力装出一种幸福感求真,就是要把握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意蕴,获得情真意切的审美感受。

1.外物真。

元代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提出:“手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作者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符合客观外物的本来面目,不能虚构。

2.意蕴真。

即审美对象的内在规律、意义是实有的,是客观存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