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第一单元:导论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①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②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6.社会研究方法论:①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②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①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②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③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④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
{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10.研究的主要阶段:①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选取研究主题b.形成研究主题②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③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④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考核,整理,归纳,统计,分析⑤得出结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攥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第二章:理论与研究1.理论:1)定义: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特征:1.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3)理论的层次: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3微观理论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①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②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果或精确范围)③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2.理论的构成要素(基本要素):①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②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变量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类别变量(定类层次),顺序变量(定序层次),间距变量(定距层次),比率变量(定比层次)根据变量的相互关系--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③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概述④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有三种陈述方式:1.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有B2.差异式陈述:A不同,B也不同3.函数式陈述:A是B的函数3.两种推理方式:1)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2)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4.假设演绎法(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假设演绎推理法的逻辑过程有以下四个步骤:①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②对观察的结果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理论③从这种概括出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理论④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5.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①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具体的社会研究课题两个最基本的来源:现实与理论)②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③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6.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7.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察到概括(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2.从概括到理论8.理论检验的过程:1)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负罪理论,弗洛伊德理论,剥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角色理论)2)理论检验的步骤:(概念操作化的步骤)①详细说明待检验理论②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③可用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④收集有关资料⑤分析资料⑥评论理论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值得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2.研究问题的来源:1.现实社会生活2.个人经历3.相关文献3.选择研究问题的标准:①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首先是有价值,同时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②创造性: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新东西,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③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④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4.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5.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①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陈述时考虑以下几点:1.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 2.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3.问题的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的回答6.文献回顾:也称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7.文献回顾对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具有的作用;①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已有的研究成果②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③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8.文献回顾的方法:①查找相关文献主要的文献来源:相关的著作,论文和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②如何选择阅读的文献考虑的因素:1.根据学术期刊的地位来选择(核心期刊) 2.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3.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③如何进行文献阅读注意几个方面:1.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背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主要结果 4.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第四章研究设计1.研究的目的:探索研究解释2.探索性研究:1)定义: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的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2)出现的情况:一是当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十分特殊,十分新鲜,且很少有人涉及时;二是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熟悉,了解很少时。
3)收集资料方法: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
研究的对象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小。
4)注意一项探索性研究所得到的各种结论和结果,都只是有关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初步印象”,结论难以提供比较系统,比较肯定和比较满意的答案。
3.描述性研究:1)定义: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提供有关总体机构,现象特点有关方面的信息。
2)与探索性研究的不同,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上3)采取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
4)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注意:一是描述的准确性;二是描述的概括性。
4.解释性研究:1)指的是那种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研究类型。
2)注重研究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
P62 5.社会研究性质的划分:1.理论性研究:指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和假设的经验研究。
2.应用性研究:指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正对性的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6.四种基本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7.分析单位1.定义: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2.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3.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1)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群体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对象。
2)简化论:又称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8.时间维度1横向研究定义:也称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材料,并用于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纵向研究定义: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向研究的三种类型:趋势研究同期研究同组研究9..研究计划书的内容①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研究的内容③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④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⑤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⑥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⑦说明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的概念与层次1.测量定义: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2.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3.测量层次:定类测量(属性:对称性传递性)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2.概念操作化1.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2.操作化的方法:澄清与界定的概念(基本元素: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互动)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3.量表:总加量表;李克特量表; 语义差异量表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1.信度定义:可靠性,指采取同样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的成果相一致的程度。
2.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3.效度:表面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第六章抽样1.抽样定义:按一定方式从总体中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样本;总体;抽样单位;抽样框;参数值;统计值)2.抽样的类型:1)概率抽样: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④整群抽样⑤多段抽样2)非概率抽样:①偶遇抽样②判断抽样③定额抽样3.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决定抽样方案;4.实际抽取样本;5.评估样本质量4.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可测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概率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按等规律原则直接从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