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弯曲应力

第六章弯曲应力

(A) (B) (C)
(D) (E) (F)
6.2.12图示正方形截面在xy平面内纯弯曲变形时,采用(a)、(b)两种放置方式,其最大正应力分别为 和 。合理的放置方式是();若使 ,则 =。
6.2.13纯弯曲的T形截面铸铁梁,如图所示。其放置方式最合理的是()。
6.2.14矩形截面梁在弯曲时,图示横截面上的弯矩不为零,z轴为形心轴,该截面上a、b、c三点正应力的关系为()。
6.2.17T形截面悬臂梁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截面高度h、惯性矩 和材料的弹性模量E,并测得D截面上、下边缘处的线应变 和 ,则外力偶矩 。图中C为形心。
6.2.18T形截面梁如图所示。测得D截面上、下边缘处的纵向线应变分别是 , ,此截面中性轴位置 。图中z为形心轴。
6.2.19在6.2.14题中,a、b、c三点切应力的关系为()。
(A) (B) (C) (D)
6.2.20矩形截面简支木梁受载如图所示。梁AC段任一横截面上a点的切应力是。
(C) (D)
(E) (F)
6.2.3图示箱形截面梁的抗弯截面系数为()。
(A) (B)
(C) (D)
6.2.4图示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为()。
(A) (B)
(C) (D)
6.2.5用直径为d的圆形木切割出一根高h,宽b的矩形截面梁,若使梁对z轴的抗弯截面系数为最大,则h/b是()。
(A)2.0(B) (C)1.5(D)
第六章-弯曲应力()
———————————————————————————————— 作者:
———————————————————————————————— 日期:

第六章弯曲应力(Ⅱ)
6.2.1下列各梁中,AB段为纯弯曲的有()。
6.2.2下列关于圆环截面几何性质的算式中正确的有()。
(A) (B)
(A) < < (B) = <
(C) < = (B) = =
6.2.10矩形截面简支梁分别采用图中(a)、(b)、(c)三种截面尺寸,其最大正应力之比为()。
(A) (B) (C)
(D) (E) (F)
6.2.11两根矩形截面悬臂梁的尺寸、荷载分别相同,材料分别为钢和木材。设二梁均在线弹性范围内变形,二梁C截面处的最大正应力的关系为(),上边缘的最大线应变的关系为()。
6.2.6悬臂梁由两根T形截面叠起来放置(略去相互之间的摩擦力),受力如图所示。任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应是()。
6.2.7圆形截面悬臂梁由圆筒B套入实心圆杆A而成,略去两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材料弹性模量 。
(1)他们最大正应力的比 是()。(A)Leabharlann 5/2(B)1/2(C)1/4(D)1
(2)任一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
(A) (B)
(C)
6.2.15工字形截面简支梁如图所示。已知截面对中性轴z的抗弯截面系数 、弹性模量E以及C截面下边缘的纵向线应变 。设梁的变形在线弹性范围内,则作用在梁上的荷载P=。
6.2.16一直径为 的圆截面梁,另一内外直径之比 的圆环截面梁,二梁的长度、材料及受力分别相同。若使二梁的最大正应力相同,则圆截面梁和圆环截面梁的重量之比 =。
6.2.8图示梁由材料相同的上、下两部分叠合而成,不计上、下两部分间的摩擦力,并可认为上、下两部分的曲率 相同。上、下两部分梁所承受的弯矩之比 ,上下两部分梁的最大正应力之比 。
6.2.9受力情况相同的三种等截面梁,分别由整块材料、两块材料并列和两块材料叠合(未粘接,并不计相互之间的摩擦力)组成,如图(a)、(b)、(c)所示。若用 、 、 本别表示这三种梁中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