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下半学期期中考试

艺体部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小题)1.下列加点的“于”字与“青于蓝”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B.当其欣于所遇C.霜叶红于二月花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因为)B.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序八州而朝.同列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 外连横而斗.诸侯D.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下列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不知发。

君子生非异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无以至千里C.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D.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必有师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宫锁沉香》这部电影,画面唯美、情节动人,自上映以来大受”宫迷“的好评,然而也有影评人认为,它立意老套庸俗,故事也乏善可陈....。

B.这两个企业的恶性竞争,或许产生了所谓的赢家,但赢家也可能因为谙熟了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这究竟是得还是失呢?C.近期日本政府的当政者和一些右翼分子经常以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来为二战的罪行翻案,虚伪反覆,莫此为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D.欧洲一些国家已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合作力度不够,欧盟呼吁各国团结一致,以胸无城府....的态度,尽其所能,实现合作。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防治力度,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治理,三方形成合力。

B.针对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专家指出政府既要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又要削减不合理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

C.如今的少年宫一直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还是开设学前班和培训班,这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公益性主题活动也难以有效开展。

D.2013年石家庄市正式步入“地铁建设时代”,为给省城繁华区域带来交通阵痛的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地铁时代的美好生活。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间.或(jiàn)便.(biàn)宜蹙.缩(cù)直栏横槛.(jiàn)B.敕.造(chì) 纨绔.(kù) 孱.弱(chán) 叱咤..风云(chì chà) C.潸.然(shān) 两靥.(yâ) 懵.懂(měnɡ) 陈抟.老祖(tuán)D.踌蹰.(chú) 联袂.(mâi) 蹂躏.(lìn) 少不更.事(ɡēnɡ)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朴,字文伯,东平人。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

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任用小人,而邠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后李业等数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独免。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

献《平边策》曰: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

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吴,则岷、蜀可飞书而召之。

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

唯并必死之寇,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炼,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数顾大臣问治道,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修文德以为先。

惟翰林学士陶谷、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可先取。

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为《钦天历》。

六年,诏朴考正雅乐,朴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朴传》)10.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挠之地二千里挠:阻遏B.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隙:隔阂C.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特:仅仅D.数顾大臣问治道顾:拜访11.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朴“明敏多智”的一组是()(3分)①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②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③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⑤朴谓江淮为可先取⑥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朴谋略出众。

他针对不同的敌对势力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献给世宗的《平边策》,确定了用力少而收功多的以轻兵挠吴的战术。

B.王朴明察时局。

他觉得后汉国的兴盛不会长久,杨邠又与朝中将相关系恶劣,而隐帝任用小人李业等,便毅然离开杨邠而东归。

C.王朴富有远见。

他对京城的规划设计大多沿用于后世;他所献上的用兵策略都非一时之策,所预言的诸国兴灭次第都得到了证明。

D.王朴多才多艺。

除了懂军事,善规划,还精通阴阳律历之法,显德年间,受诏制定了《钦天历》;他还精通音律,确定了乐器的形制。

13.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朴性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4.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王道之始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6.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7分)黄裳:沉默的斗士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

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

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

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

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

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

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锦帆集》。

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著,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

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

“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是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

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卡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

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

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

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

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

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

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

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

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

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