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2份月考试题高二历史组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持该观点的学派在下列哪个朝代有可能得到重用?A.秦朝B.汉朝C.元朝D.清朝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6.某课题小组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收集的如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B.文革时期有关李鸿章研究的历史文集C.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D.电视剧《孙中山》中有关李鸿章的片段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9.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写到: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最早流行于A.戊戌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改革开放后[来源:1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12.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
”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A.爱迪生B.富尔顿C.史蒂芬孙D.瓦特13.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A.拜伦 B.巴尔扎克C.雨果D.列夫.托尔斯泰14.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这表明鲁迅主张A.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B.弘扬国粹,捍卫传统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15.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
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据此可知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A.导致瓜分危机B.掀起革命浪潮C.兴起实业救国D.推动民族觉醒16.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三者同步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D.正好相反。
17.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B.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C.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D.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1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9.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他的根据是( )A.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B.美国革命是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爆发的C.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D.美法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20.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良B.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C.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D.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21.“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严复)这一言论( )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22.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23.“猫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昵称,他与鲍勃·迪伦、披头士并称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这反映出当时青少年们的精神状态是( )A.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B.对未来的失望C.精神颓废D.勇于进取,敢于创新24.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是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 笔画均匀,便于装饰B.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C.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25.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
”材料中的“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A.注重经典考证B.针砭社会时弊C.学习西方文化D.批判理学旧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有三小题,期中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1)秦汉时期,何人使“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2分)他对儒学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4分)材料二“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及其目的。
(6分)材料三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6分)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材料三:从1640年到1840年, 在200年中, 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 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 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三大发明都进行了哪些奋斗(探索)? 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产生的最终作用是什么? (8 分)(2)据材料二在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 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问题? 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4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在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 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