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心内直视外科
没有稳定输送的新鲜血液,没有血液携带的氧气,人类大脑很快就会受损。
4分钟内,脑细胞就会因缺氧开始死亡,从而导致严重的脑部损伤。
再过几分钟,大脑将遭受毁灭性损坏。
这就是这难题的症结所在。
心脏停止工作不能超过4分钟——用来修复心脏问题的时间非常之少。
除非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否则打开胸腔进行手术是不可能的。
后来两项先进技术给心内直视手术指明了道路。
一项技术是降低体温法,人工实现体温降低。
人体组织在寒冷的时候需要很少的氧气。
例如,一个“冷冻”的大脑与一个体温华氏98.6度的正常大脑相比,仅需要其一半的氧气量。
也就是说,大脑在缺少新鲜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可以维持超过4分钟的手术时间,而不会受损。
195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威尔弗雷德·G·比奇洛博士有了这一重大发现,他立刻预见到降低体温可能让心脏手术有机会在“缺血无血的心脏上实行。
”通过降低体温法,外科医生可以将流向心脏的动脉夹紧,阻断血液流进心脏。
他可以打开心脏,将其中的血液排尽,在一个“干燥的场所”实施超过5分钟的手术。
两年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弗洛伊德·约翰·刘易斯博士利用降低体温法尝试了心内直视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五岁的患者就能够走路了,十天以后她就允许出院了。
心脏手术的未来看上去前景光明。
但在长时间和复杂的心脏手术中使用降低体温法就不那么安全了。
体温降低的情况下,心脏有时会失去常规的跳动。
心脏会无规律跳动,间隙性跳动或者无用性颤动。
如果心跳不能复原心脏不能恢复正常跳动,这种无规律跳动可能导致死亡。
接着,心内直视手术的第二项主要前沿技术:一台可以代替心和肺工作的机器。
心肺仪像心脏一样输送血液,像肺一样去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补充血液中的氧气。
事实上在手术中是它在为患者呼吸以及帮助循环血液。
这台机器给心脏手术带来了彻底的革命。
很多医生的研究对这一复杂装置的研发做出了贡献,但是其中一位功不可没。
他就是费城杰斐逊医学院的约翰·H·吉本博士。
作为心肺仪之父,他对其中难题的研究和探索接近20年之久。
1953年5月,吉本博士相信他的心肺仪可以投入使用了。
他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18女孩。
在她的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有个半个硬币五角硬币大小的洞。
仪器“连在”女孩身上接近半个小时,吉本博士和他的团队在此期间缝合了这个洞。
这是人类历史上心肺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第一次被人工装置所取代。
Fibrillation:纤维性颤动。
我翻错了,翻成了无规律跳动。
因为其因为解释有:irregular movement。
文学二班
张国成
114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