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三)
? 按一定绘图规则绘制教育传播模式图。 实体性要素用实线矩形框,其他环节用虚 线矩形框,根据信息传播方向将各个要素 用带箭头的线连接起来。图示: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
? 按师生所处空间距离分: 面对面传播模式、远程传播模式。
? 按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时间关系分: 实时传播、非实时传播。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1)
? 科学性 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与传播学理论)
? 现实性 来源于教育活动现实或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 简明性 显示传播中的主要因素,体现本质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2)
? 创见性 教育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其更能反 映现实, 体现事物的本质关系; 好的教育传播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 高于现实,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可操作性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步骤一)
?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静态分析认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学媒体(教材等均可归入此 类)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说的结论)。 动态分析认为:三要素+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模式建构(步骤二)
? 分析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 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教育传播理论对各个要素间关系的 阐述不同,尤其是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定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等教育学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师生关系是一种双主 体的关系,或者称为“对等的主体”关系。
特征; 描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与
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2)
?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 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复合体(内容上讲)。 教育思想是教育传播模式的灵魂; 教学结构是教育传播模式的主体,是教 学方法的服务对象; 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传播 系统功能的措施和保障。
第二章 教育传播模式
?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 ?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 教育传播模式的建构 ?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 思考与讨论
教育传播模式的内涵(1)
? 教育传播模式(形式上讲): 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形式; 是对教育传播现象概括的简明的表述; 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本质的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 分类标准 根据传播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不同 ? 分类情况 教师导学模式 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协作互动模式
教师导学模式
? 主要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 和指导(以教师为中心)。
? 适用范围:课堂教学、远程教学等
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 主要内容:学生有高度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教师间接地为学生编制教学课件,或者通过 教学媒体的程序设计来间接地控制教学过程 (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
? 按信息通信原理,分为: 实时、非实时、单向、双向、 单工、 双工、单媒体、多媒体……
? 将网络环境下教学传播模式分为: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多媒体教学模 式” 、 “个别辅导学习模式” 、“讨论学 习模式” 、“探索学习模式” 。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现状
? 按利用的传播媒体等分为: “基于课堂讲授型的多媒体教学传播模 式”、 “‘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 —主题 探索— 合作学习模式” 、 “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利用媒体个人自主学习的教学传 播模式”。
思考与讨论
? 选用教育传播模式的注意事项。 ? 实践中存在众多教育传播模式的
原因。 ? 设计一种完美的教育传播模式的
可行性。
学生自主探究模式
? 适用范围 利用学校或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 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自学; 利用教师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教材或网络课 程进行系统学习。
协作互动模式
? 主要内容:主体为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媒 介为媒体或直接互动; 方式为面对面的互动 或远程互动。(多重互动)
? 适用范围:课堂教学、远程教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