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几何体与三视图
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授课老师:泉州七中吴建海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等简易
组合)的三视图,能识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会空间图形与三视图的相互转化。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3.三、教学过程
方式: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利用例
到
“三视图是统一的整体, 片面的看待无法全面
变式 1.通过增加小立方体来探究三视图的变化变式2.通过给出三视图中的两个来探讨所有有可能出现的几何体(用小立方块垒成)
教案说明
泉州七中吴建海
(一)数学本质与学科的联系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之后,学习直观图之前教学的。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
学好三视图为学习直观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本节课学习三视图的画法,三视图的基础概念是投影,投影是一个由物理现象抽象的概念,而三视图画法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征,而这与通用技术课程也有很强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二)教学目标定位
(1)学生已有投影概念,但对三视图的概念还不清晰,只接触了从空间几何体到三视图的单向转化,还不具备识别三视图的立体模型的能力。
(2)学生的素质较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能力较强.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为:⒈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能识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我把“学会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学会进行空间图形与三视图的相互转化。
”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作为难点
(2)教法分析:教材主编,刘绍学教授特别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和“联系性”。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立体几何与其他学科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教法。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忽略三视图中观察方向。
观察方向决定了正视图的图形,不同的观察方向
可能有不同的正视图。
2.圆锥的俯视图没有画出圆锥顶点,四棱锥的俯视图没有画出两条对角线;
这两个错误的本质是一样即对实虚线画法认识不清晰。
3.识别三视图时,三视图是个统一的整体。
(四)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5环节。
从《题西林壁》诗引入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结合正投影给出三视图的定义。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由文学诗歌引入数学概念,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展示了数学的深层价值。
接下来介绍生活中的三视图的应用,从汽车,到飞机,从生活到军事都三视图用武之地,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三视图画法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探究各种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
探究锥体的三视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圆锥的俯视图没有画出圆锥顶点,四棱锥的俯视图没有画出两条对角线;这两个错误的本质是一样即对实虚线画法认识不清晰。
教师应准确示范,重点讲评,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练习1.画出台体和球体的三视图。
通过两个变式来探究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
变式1:画出台和球组合体三视图;变式2:把小球换成
大球。
本题的难度在俯视图的画法。
这里我采用学生4-6个一组来讨论的方式,讨论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通过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碰撞,去伪存真,统一认识。
我设计变式的目的是:通过变式,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加深对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理解,并且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环节,识别三视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例题3第一小题是简单几何体三视图的识别问题,第二题是组合体的识别。
识别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的过程,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思维难度较大。
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去思考,利用例题2的结果推出“三视图是统一的整体, 片面的看待无法全面的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该结论的认知,我设计了练习2:先让学生动手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
变式1通过增加小木块的方法来探究三视图的变化;变式2给定正视图和俯视图情况下讨论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意图是学生通过这个练习和两个变式多角度加深“三视图整体性”的理解。
采用方式是分组讨论,目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但促使进学习成果的交流,更重要是学习方法的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合作技巧。
既然两个视图无法确定一个几何体,那么三视图呢?提问个别同学形成两种对立观点,进入第四个环节针锋相对,是通过设计一道开放度高的问题,来全面的认识几何体与三视图的关系。
采用辩论的方式(时间是10分钟):辩论题目是“在不考虑挖空几何体的情况下,三视图是否惟一确定了一个几何体?”辩论的组织方式:按已分好组,在辩论开始前每个小组决定支持何种观点,个别组或者个人没有明确倾向的可以在辩论中加入某个观点,也可以作为评判在辩论的后期发言表达看法从而提高参与广度。
最后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整理已获得的学习成果。
作业有一道查阅资料,画出祥云火炬的三视图。
课后报告型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足、有的放矢,弥补不足,加深对知识理解,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再由三视图想象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多媒体直观,实物直观获得了三视图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直观感知到操作确认的过程,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实现了预定的学法;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体现师生互动和课堂布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不同思路的碰撞,去伪存真真的理解了三视图的概念。
并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