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二 、萨特和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不同态度 在尼采和萨特对于柏拉图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可以 看到更为鲜明的区别 。虽然两人都否认完善形式的超 验的实在 , 萨特却由于没有相应地拒绝柏拉图的导致 悲观主义和对存在不满的态度因而未能否定柏拉图的 形而上学的真理价值 。我们通过用威廉 ·詹姆士的宗 教的共同核心的概念进行检视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萨特 和柏拉图主义的决裂是不充分和未完成的 。詹姆士说 宗教的态度从根本上讲涉及一种“心灵的不安”, 或者 说“意识到我们生来有什么毛病”,并且“这成了一种解 决方案”。萨特强烈地否定所有的宗教和所有形而上学 的“解决”, 但他却承认在存在中有一种本质的毛病或 缺失 。他不仅把意识看作一种缺失 ,甚至在《厌恶》一书 中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愤懑不平地谴责自然界和他人
[ 摘 要 ] 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 ,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者 ,他们直面宇
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 , 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
上帝 。然而 ,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他是那么地
强调自由 , 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 , 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
式的偏见提出疑问 。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 , 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 , 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
富足联系在一起 ,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式的悲观主义 。
[ 关键词 ] 萨特 ;尼采 ;权力意志 ;柏拉图主义 ;悲观主义
当我们尝试着对价值的终极来源进行比较深入的 解释的时候 , 萨特和尼采的关系就变得不这么简单 了 。尼采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善与恶的观念诉说着 “他们的权力意志的声音”。对于萨特而言 , 我们接受 或假定的价值是我们实现合理的存在和变成自在自为 的基础工程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 ,这两位思想家都把人 看作浮士德式的奋斗者 , 但把萨特和尼采一样看作为 一个权力意志的支持者则是不恰当的 。
2003 年 9 月 第 19 卷 第 3 期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Sep . 2003 Vol 119 , No . 3
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顾志龙
(南通师范学院 法政经管系 , 江苏 南通 226007)
在《存在与虚无》中 , 萨特通过把自己的似乎开放 的和无定限的人类可能性的概念同那种以假定 “晦暗 难懂的”动力和目标并坚持其普遍性来限定人的本质 的心理学和哲学传统相对比 , 宣称自己是人类自由的 整个范围的发现者 。萨特的这样一种形象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 , 尽管萨特坚持意识努力成为自在自为的这一 点比对他的一些哲学词藻或文学的著作粗略地一瞥能 给出的建议更加适合于他关于人的观点 。由于这一原 因 , 我们可以把萨特算作一位证实人是为一种统一的 力量所驱使或为一个单一的目标而奋斗的理论家 。
很可能 , 萨特以及他的许多评论家会对上述结论 存有争议 ,从某一角度看他们提出异议是有道理的 。与 尼采不同 ,萨特意在坚持人的绝对自由 ,拒绝本能的影 响 ,否认无意识的心理力量的存在 ,并把意识描述为没 有本质的虚无 。即使与其他的关于人的非还原主义的 观点相比 ,萨特思想的彻底的性质也是无法比拟的 。
尼采谈及“权力”是为了对 19 世纪的那些坚持认 为人追求功利和快乐的道德理论家进行回应 。“权力” 的内涵广博而丰富 , 并暗示着人类不只是其愿望可以 用一个勇敢的新世界这样的乌托邦式的安慰来满足的 可计算的“经济人”。尼采的权力意志的真实含义应该 是自我实现的意志 (他喜欢的一句箴言是 :“成为你自 己”) , 或是一种拥有它使我们能够去热望 、去奋斗 、去 创造的精神能量或潜能 。
78 NTSFXYXB 2003. 3
当我们评价这类理论时 , 它们之中哪些是开放的 、 内容丰富的和经验的 , 哪些是狭窄的和还原主义的是 十分重要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利 比多概念的比较中看到这样的区别 。弗洛伊德绝对是 还原的 ,他坚持认为“利比多这个名词只适用于性生活 的本能力量”, 而荣格则用这个名词来指称所有的本能 的精神力量 。就此来看 ,当萨特把自己与弗洛伊德相比 时显然具有革命性 , 但与尼采相比他关于人的观点却 无法说更开放或更少还原 。
初看起来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 上的一致性 ,对此只有少数评论家持有异议 。尼采和萨 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者 ,他们直面宇宙没有内在的意 义或目的的事实 ,而不像其他的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 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上 帝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在一处提到尼采的地方支
持他拒绝“现象后面的世界的幻觉”,也就是支持他反对 认为在生成后面存在一个柏拉图主义的本体的实在世 界 ,而把现象贬低为仅仅是幻觉或显现的观点 。两位思 想家都坚持认为是人类创造了道德价值并试图给予生 活以意义。正如尼采认为那些消极接受价值的人已被教 育成英雄们驯服的羔羊一样 ,萨特也以讽刺的口吻谈到 那些认为存在一种绝对客观的价值的“虔诚”之徒 。
然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上看 , 萨特的本体论通过 下面两点限制了人类的可能性 : 第一 、宣称意识是虚 无 , 是为实现和证明所作的注定徒劳的努力 ; 第二 、把 柏拉图关于生成的观点的重要的部分作为本体论上被 给予的东西来接受 。萨特的哲学正因为如此才在尼采 设法避开的暗礁上触礁沉没了 。
对于萨特来说 “, 自为按本体论的描述是存在的欠 缺”, [1 ] (P. 702)而自由实际上成了虚无的同义词 。同柏拉 图一道他把愿望等同于存在的缺失 , 但与黑格尔相反 得出了悲观的结论 : 人的实在性是对于无法超越其不 愉快状态的不快乐的意识 。换言之 ,人类的状况正如西 西弗斯 ,他命定要去努力填满内在的空虚 ,然而却没有 能力达到合理的存在 。萨特用成为自在自为的愿望 (萨 特也把它称之为成为神的设想) 来定义人 , 认为这“似 乎相当类似于人的‘本性’或一种‘本质’”[1 ] (P.704)。萨特 试图通过宣称我们对于成为自在自为的希望只是确定 了人的愿望的意义而不是在经验上构成了人的愿望来 使这一普遍的目标同自由相协调 。无论如何这样的自 由是不完善的 , 不论我们怎么做经验上我们不能避免 徒劳也不能达到一种满意 、充分 、愉快和完成的感觉 。
尽管尼采使用“权力”一词招致了误解 , 但他本人 是在明确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 , 并且有一个精致 的权力概念 。可以非常肯定地讲 ,尼采并不认为每个人 实际上都想得到政治权力或者去统治他人 。尼采把哲 学描述为“最精神化的权力意志”, 并认为艺术家是比 政治家和统治者更高的权力意志的化身 。通观尼采的 理论 , 他谈及的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人类行为的原因 而没有成为还原主义者 。
(P. 738“) 给予 ,就是以毁灭化归己有 ,同时利用这毁灭来 奴役别人 。”[1 ] (P. 738)他甚至认为在吸烟的时候“通过我 抽的烟 ,正是世界在燃烧 、在冒烟 、在烟雾中消失以便 回到我之中 。”[1 ] (P.741)抽烟象征着对整个世பைடு நூலகம்的毁灭性 的占有 。
除了萨特的主张的这些总括性的和有点儿片面的 本质以外 , 这一段里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对人类的消 极性的评价 。我们不仅是注定不能满足的 ,而且我们的 一些高尚的行为也被剥去了伪装 , 成为无意义的占有 和毁灭 。令人想起的一点不是尼采的权力意志 ,而是海 德格尔对“权力意志”的尖锐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权 力意志”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潜在的形而上学 ,它包含了 所有关于现代性的最可鄙的东西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 , 权力意志是一种不知满足的意志 , 它包含在我们对征 服自然 、使世界机械化和享受不断增长的物质进步的 追求之中 。
然而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 ,是存在中 一种不能填满的黑洞时 ,尼采却认为人的存在是积极 和富足的 。他选择意志作为人的本质的隐喻 。意志是一 种积极的形象 ,它使努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满足 。这使 他能够把活动和需要看作我们本性的积极的方面 ,而 不是某种为了填满我们的存在的心中的洞穴而作的无 望的努力 。对尼采来说所有从软弱 、疾病和自卑中产生 的东西毫无疑问都是反动和令人愤怒的 ;而从健康 、强 壮和富足中产生的一切则是积极的。我们可以用《查拉 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开始的一段话来作为例证 “: 祝福那 满溢了的杯 ,从它可以流出金液 ,带着你的福祉所反映 的光耀 ,到各地方去 。看哪 !这杯又将干涸了它自己 ,查 拉斯图拉又将是一个人了 ,如是开始了查拉斯图拉的 下去 。”[2 ] (P .2)
2003. 3 NTSFXYXB 77
认为不存在不可还原的心理 —生理实体 , 但存在其他 的那些个体可以借助他或她的自由加以否定的设计或 谋划 。他否认对权力意志的追求是人类的普遍性质 ,否 认在意识中存在任何晦暗的持久的意志实体 , 甚至否 认人类具有任何固定的天性或本质 。
然而 ,萨特对权力意志的批判只适用于对尼采思 想的流行的误解 。虽然尼采的“意志”起源于叔本华的 形而上学理论并且有时还以招致本体论化的方式被谈 及 ,但像自为一样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 ,它总体上 是一种比喻并且是现象学的 。这种情形就象萨特的“自 为”概念 ,它不应被看作一个形而上学的存在 ,尽管它 间接地来源于笛卡尔的“思维实体”。例如在《善与恶的 彼岸》一书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尼采对与笛卡尔的“我 思”和叔本华的“我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正当的形 而上学假设的批判 。意欲在他看来是超越于一切结构 复杂的某物之上的某物 ,它只有作为一个词时才是一 个统一体 。虽然脱离上下文看尼采和萨特的著作中都 有一些段落使人能够对之作形而上学的解释 ,但把“虚 无”和“意志”理解为对我们的存在的形容性描述更好 。
在《存在与虚无》的第四部分萨特描述了意识如何 试图通过努力占有和控制世界来弥补存在的欠缺 。他 以一点还原主义的热情用对消费 、获取 、控制 、侵犯 、毁 灭的永无休止的欲望来解释人类的许多行为 。萨特说 知识和发现是占有的快乐 ,而科学家则是试图揭去自然 的遮蔽物的下流的偷窥者 。与此相似 ,他说艺术家制造 出通过他而获得的存在 ,滑雪者试图征服雪地和斜坡 。 因此 ,艺术 、科学和游戏都是占有的活动 ,无论从整体还 是从局部都试图去占有自在的绝对存在 。毁灭也是一 种占有行为 。萨特说 “: 慷慨首先是在毁灭的职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