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是高二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一首意境优美的诗。

诗中不仅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相思之情,而且还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进行了思考。

它格调优美,抒情幽怨,言之有物,使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诵读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解析:
学习本诗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思。

难点是赏析本诗是如何将景、情、理相融的。

二、说教法(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本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诵读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诵读可以让学生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讨论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上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展示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三、说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首先强调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还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

其次是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因为通过联想和想像可以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
(课前几分钟播放古筝演奏《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让学生提前进入一种优美的环境氛围。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人生坎坷的历程。

当我们遥望夜空时,看到朗朗明月,自然会引起无限遐思,并想到许许多多与月相关的诗句。

(让学生各自说一说积累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

2.了解相关知识。

用课件展示的方式
简单介绍诗的作者和有关诗歌的其他内容,其中包括《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诵读并赏析诗歌(这是学习本诗的重心)。

本课教学主要是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

首先由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感觉初步感知课文。

接着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找出与自己读的差距,然后由老师从音节、重音和基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真正领略诗歌的优美意境。

再由学生齐读全诗,进一步感受诗歌,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反复朗读的体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分析诗歌的画面美即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课件展示)这三幅月下之图。

开头1—10句为月下之
景,依题目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这是描绘的月下景物美。

11—16即月下之思,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感慨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但哀而不伤,给人以珍惜美好年华之感,这是诗中蕴含的哲理美。

17—36句为月下之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这是诗中体现出来的情感美。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人是如何描绘月下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这三幅画面的。

(指导学生要从意象的选择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景、情、理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探究一部分,让他们形成文字并展示讨论的结果,接着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一段文字优美情景交融的散文片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诗歌中去,用自己的文字展示《春江花月夜》优美意境。

之后让学生结合对诗文的赏析,背诵全诗。

4.小结。

结尾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

月亮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的载体。

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

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5.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

课后“品读与探讨”第三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