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说课ppt.
致谢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 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 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通过实验的对比,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饮料进入口中,不是嘴巴的吸力的大小,而是 吸气使吸管内大气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饮料压进嘴里。)
第三步:实验演示,开拓视野 演示1.“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在较大的试管中灌满水,将较小的试管插 入大试管,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 演示2:瓶吞鸡蛋 第四步:分析总结,理性认识 第五步:创意发挥,巩固理解
。
了解工具
阅 读 课 本 ︐ 了 解 常 用 气 压 计
大气压强的应用
归纳总结,系统掌握
聚焦中考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大气压的是 ( ) A.用吸管吸饮料 B.紧贴在玻璃板上的吸盘 C.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 D.护士用注射器针管从药瓶中汲取药液 2.右图为一种浴室防滑踏垫,其正而为仿草坪式设计,这是通过 _________的方法增大脚与垫之间的摩擦山;与地板接触的背面 有许多小吸盘,将吸盘挤压到地面后,可利用 产生 较大的压力,两措并举以达到理想的防滑效果。 3.高山上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选填“大 ”或“小”)。普通锅密封性能差,从而使锅内水的沸点______(选填“ 小于”、“等于”、“大于”)100℃。
第一步:半球实验,感受威力
结合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世 第二步:讨论探究,估测气压
思考用此方法测大气压的原理?
大 气 压 强 的 测 量
缺点?教师引导改进实验方案
第三步:转换思路,水银柱测压
回忆“覆杯实验”,思考:若不用纸、玻璃片等类似物体,还可 以用什么办法不让杯中的水流出?
演示 “覆杯实验”
1.拿出一个玻璃杯,灌满水,覆上硬纸片,倒置,水不 流出。是什么托住了纸片和水呢?
3.继续“覆杯实验”,改变杯子放置位置,各方向水均不流出。 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第五步:创意发挥,巩固理解
学生活动: 1.要求用自己身边的器材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 存在,并进行展示。 (可以向学生提供注射器、玻璃管、矿泉水瓶等) 2. 如图所示,伸出你的双手,将双掌合拢,用力向内挤压,尽量 排除手掌间的空气.两手掌猛然分开时,会感觉到有一种力量阻 碍两手分开,这是因为受到 的作用
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大气压大小的变化
为什么气球升到一定高度会爆破?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
拓展
大气压强与天气的关系:冬高夏低;晴高阴低 。 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增大时升高,气压减小时降低。
通常说的沸点,都是指在1标准大气压下。
说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必须强调是在1 标准大气压下
讨论问题
若 大 气 压 强 不 变
●管子倾斜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
●管子直径加粗,管中水银柱高度是否变化?
●若玻璃管内混有少量空气,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吗
少量空气 真 空
反馈测试,活动迁移
1.请计算出若用水来做实验,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写出计算过程)
2 50 m 2.假如屋顶的面积为 ,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
第九章
压强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红崖子沟中心学校:杨生芬
LOGO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大 气 压 强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三节,这节 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本节 课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知识 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 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对压 强有一定的认识,在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通过实 验和多媒体的辅助,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 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细化)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了解掌握大气压强,以 及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和估测方法,会用其分析或解释生活中 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以体验探究为主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深化对大气压强的理 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 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大气压强存在吗?
以 问 题 统 领 课 堂
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如何估测? 精确测出大气压强的实验是什么? 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六、教学过程
创 设 情 境 , 激 发 兴 趣
师 生 互 动 , 探 究 新 知
归 纳 总 结 , 系 统 掌 握
巩 固 训 练 , 知 识 迁 移
布 置 作 业 , 深 化 延 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 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的数值
难点: 1.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 效与转换的思想
(倒置在液体中——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①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什么? ② 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试着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理解水银柱产生压强与大气压之间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原理: P大气=P水银=ρ水银 gh
得出结论:1标准大气压=60毫米汞柱=1.013×105pa。
马德堡半球的故事
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 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 ,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 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气体与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会受到地球的吸引,那它 会像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物体产生压强吗?
提出一个物理问题犹如向空中抛起一条鲜艳的“彩绫”,撩起学 生沉睡的思维。
第二阶段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大气压强存在吗?
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盐对于人体如同知识之于学生。汤、菜好比物理情境,把知识或者问 题融入情境,好比用盐做成美味佳肴”
实践课题 —— 观察大气压高度的变化
教材88页“想想做做”,布置成课后小制作,要求学生实 际制作并进行实际观察
设计说明:教师从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自制水 气压计,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布置作业,深化延展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2、学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由于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很多,因此对于重点的 突破就在于教师实验的演示以及鼓励学生思考,进行小组 讨论,用生活中的器材自己来设计实验。而对于难点的突 破则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多媒体 的辅助教学。
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1、收集吸尘器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将会怎样? 3、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从漏斗口用力吹气 ,球会下落吗? (为下一节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三 、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原因:气体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受到重力作用。 2.方向: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现象: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一个标准大气压值为:1.013×105pa。 (三)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 1.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 3.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增大而降低。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
第一步:“覆杯实验”,分析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及其方向
第二步:学生实验,强化认识
大 气 压 强 的 存 在
学生实验1.将塑料吸盘贴在玻璃板上能承受很大的拉力,从一边挑起 后则能轻轻拿下 学生实验2.让两个学生分别吸两瓶装满饮料的饮料瓶,一个密闭, 一个敞口,密闭的不容易吸上,敞口的轻松吸上,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