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
(3)宏观经济问题
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
②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③如何发展经济一一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①语言描述。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表达方式。
②图表。
用一些图表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图形。
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向位图来表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④数理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是代表经济运行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整个宏观经济学围绕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来建立分析框架,分析产品市场、金
(4)宏观经济学三个行为主体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
据此,宏观经济学将它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主体:家庭、厂商和政府。
4.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②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把资源有效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③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④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⑤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①二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
②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1.基本假设
(1)资源有效配置
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来研究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在宏观经济总量模型的基础上来研究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问题。
(2)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并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
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2.研究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是指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又被称为整体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这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往往忽视个量对总量的影响。
因而在这一研究方法的内在结构中,个体对总体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不清楚的。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①实证分析方法
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
实证经济学的内容极具客观性,结论通常可接受事实的检验,检验结果具有客观性。
②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即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
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3.研究步骤
(1)试图从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
(2)宏观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
(3)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经验内容、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变量关系
1.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国境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2)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即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价值总和。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GDP与GNP的值是相等的。
但在开放经济情况下,这两个值通常是有出入的。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额是净要素支付,简称NFP,它等于本国公民在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即:
NFP=GNP-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为范围核算的,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范围进行核算的。
2.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名义价值以现时的货币价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量的标准。
名义GDP修正为实际GDP只需剔除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化因素即可。
计算实际GDP的公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3.流量与存量
流量是指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存量是稳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目前所讨论的大多数概念(GDP、GNP、人均收入、进出口等)都是流量,少数概念(如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