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含答案

“ “” “蚌埠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历史(文科)第 I 卷(单项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22 小题,共 44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曰: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孔孟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A .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 .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 .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B .含“君权神授”内容C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 .向社会下层扩展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5.美国历史学家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 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作者认为理学A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C .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的发展6.图 1 是根据《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该图呈现的发展 趋势表明“””” “” “”“A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D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7.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 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下列思想中属于“转变 迹象”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8.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

他还说: “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

这反 映苏格拉底A .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B .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C .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D .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律法9.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 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这 说明他①反对信仰基督教 ②推崇自由、平等、博爱③追求现世的幸福 ④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10.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 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 听命于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

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 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这表明 A .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B .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服务C .中国的政治、思想引发法国大革命D .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11.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A .《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B .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 .《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D .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12.“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 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

”该论述反映了科学A .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B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C .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D .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13.“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读图2,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 述正确的是A .互联网完全取代其他大众传媒B .中国在 2005 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第一媒介”D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生活14.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 羁縻怀柔;19 世纪 70 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 世纪 80 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 19世纪 90 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 .天朝上国外交观念逐步削弱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1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 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 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描述的是A .“师夷长技”B .“中体西用”C .“维新思想”D .“新文化运动”16.“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 认为新文化运动A .揭露了旧文化的缺陷B .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 .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 .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17. 1926 年 6 月 9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 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 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

这表明蒋 介石A .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B .曾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C .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D .正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18.下表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产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19.“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 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A .明确了“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B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趋向C .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20.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社会出现一种新风潮:中、上层阶级的年轻人,开始大量模 仿、吸收都市低层社会人们的行为和事物。

社会上,青年男女的品味,快速涌现平民风格。

以下 最能说明当时这种文化变迁现象的是A .追逐明星成风、热衷选美活动B .摇滚乐的兴起、牛仔裤的流行C .电话取代书信、工作取代休闲D .网络语言流行、恶搞现象普遍21.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 领域的文化名人是A .孟子和苏格拉底B .关汉卿和达尔文C .王阳明和哥白尼D .曹雪芹和孟德斯鸠22.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第 23 题 18 分,第 24 题 18 分,第 25 题 20 分,共 56 分)23.(18 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 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 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 以及虽 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6 分)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 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 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材料二中两派思想( 。

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 分)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 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不时代,先验不经验的结合。

一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 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根本原因。

(6 分)24.(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 -16 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 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

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 权道路上一大障碍。

(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前的时代特征。

6 分)材料二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 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 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欧洲 宗教改革产生哪些积极影响?(12 分)25.(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6 分)材料二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 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 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 “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 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