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高考模拟题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汇编(1)

2010年高考模拟题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汇编(1)

2010年高考模拟题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汇编(1)
一、选择题
1.(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年高三质量调研测试)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这体现了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2.(福建省古田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全国
各地群众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祈福贺新春。

庆祝民族节日是
A.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B.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
D.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答案 B
3.(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年高三质量调研测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由此看来,继承传统文化应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答案 B
4.( 广东省佛山一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不读书,穷者穷根难断,富者富不长久。

”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

我们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下列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文化能使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都能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 B
(河南省固始高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孔子学院项目是我国“汉语桥工程”9大项目之一,初步计划将在全球开办100所,目前,国内高校已在海外建立80多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背后是海外3000万人学
习和使用汉语的热潮,而“汉语热”则是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回答5题。

5.我国实行“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A.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B.实现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C.博采众长,再现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辉煌
D.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国际主导地位
答案 A
6. (福建省古田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胡锦涛总书记大年三十上午来到福建龙岩古田镇,看
望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如今当地能够更好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B.经济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D.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答案 C
7.(河南省固始高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 A
8.(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8月模拟考试)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有利于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语句有()
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9.( 湖北省襄樊四校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意
指“喉咙”,即为“喉音”。

呼麦又称“蒙古喉音”,是蒙古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唱法。

这主要反映了()
A、不同地域、经济生活是形成民族文化的重要条件
B、民族文化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C、各民族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D、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河南省固始高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前不久,“格萨尔千幅唐卡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唐卡”专门指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格萨尔千幅唐卡展”绘制采用了著名唐卡绘画流派“嘎玛嘎孜”画派艺术手法,融合吸收了汉族工笔画、山水画技法精华,还借鉴了印度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优秀文化间的交流与融通,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水乳交融、血脉相通的真实写照。

“格萨尔千幅唐卡展”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神韵。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答案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唐卡”作为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2分)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格萨尔千幅唐卡展”绘制既融合吸收了汉族绘画技法精华,还借鉴了印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分)③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

“格萨尔千幅唐卡展”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形式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分)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格萨尔千幅唐卡展”的绘制既具有中华民族尤其是藏族鲜明的民族个性,又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色彩。

(3分)
2.(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1届高三摸底测试)材料一: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积淀,让世博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并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高举进步的旗帜。

追求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发展进程的主旋律。

第二,崇尚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

第三,坚持开放的道路。

开放、兼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

第四,倡导和谐的理念。

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不灭的理想。

材料二:在上海,为了迎世博,市政府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城市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了“世博进社区”、“世博企业行”等系统主题宣传活动;还组织了“文明交通”“文明餐饮”和“邻里一家亲”等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文明的软硬环境迎接世博会;2千万上海市民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志愿者”。

上海世博会入选世界上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世博会。

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荟萃当今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成果,反映人类社会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充分展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理念和实践;上海世博会将促进世界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一次精彩对话,将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世博精神财富”蕴涵了哪些辩证法道理。

(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海市民应该如何努力为世博会贡献自己的力量?(6分)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意义。

(10分)
答案(1)①世博会坚持追求进步、崇尚创新、立足发展,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

②世博会把创新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

③世博会坚持开放的道路,倡导和谐的理念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世博会强调开放、兼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人与自然相近相亲,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6分,每小点3分,答出任意3点即给满分)
(2)①上海市民要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尤其要要履行好维护国家荣誉、利益和安全的义务。

(2分)
②上海市民要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使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有关更好承办世博会的相关事宜(2分)
③上海市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

(2分)(3)①上海世博会交流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成果,有利于推动各国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分)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上海博士会的举办将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不仅有利于我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