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第九章 感官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 完成。 耳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迷路中 的耳蜗部分所组成。 耳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震 动。外耳和中耳等结构是辅助震动波到达耳蜗的 传音装置,耳蜗内的毛细胞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 受器。 听神经纤维分布在毛细胞下方的基底膜中, 它把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 觉。
2. 机体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部位:内感受器 外感受器 根据性质: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根据适应性: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
感受器的分类: 1、机械感受器 2、温度感受器 3、伤害性感受器 4、电磁感受器 5、化学感受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刺激高度敏 感 ,这种高度敏感的刺激叫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特点: 用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 觉。
3.耳蜗神经动作电位
其大小反映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多少及听神经的功能
耳蜗的三种生物电现象归纳如下:
在没有声音刺激时,耳蜗存在静息电位; 当声音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耳蜗毛细 胞产生微音器电位。 微音器电位经过总和,如能达到听神经的阈 电位,即触发听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 位沿听神经传向中枢,则引起听觉。
第 九 章 感 觉 器 官
第一节
概述
一、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分类
(一)感觉器官
机体接受内外环境中能量变化的结构和 装置,由一些特殊分化了的感受细胞连同它们 的附属结构所组成。其功能是使各种形式的能 量转变为动作电位,传向相应的神经中枢,产 生适当的反射或主观感觉。
(二)感受器及其分类 1. 感受器的一般概念 分布在体表和组织内部的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改变的结构和装置 游离神经末梢 被模样结构 高度分化细胞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外耳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
(二)中耳的传音功能 鼓膜面积和卵园窗膜的面积: 55mm2/3.2mm2 压强将增大17倍 听骨链杠杆的长短臂 1.3/1 压力将 增大1.3倍 中耳传递过程中的增压效应为22倍
二 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
耳蜗的结构特点:
前庭器官对维持姿势、调节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半规管 前庭神经
椭圆囊 水平半规管 听神经 后半规管
壶腹
球囊
耳蜗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
(一)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
(一)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力及直线变速运动
囊斑及其适宜刺激
(二)半归管及其适宜刺激
旋转变速运动
壶腹脊及其适宜刺激
三、前庭器官反射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视 网 膜 的 结 构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 对光的敏感度较高,但无色觉,只能区分明 暗和感知物体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该系统 又称为暗光觉系统。 视锥系统: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差,但可以辨别颜 色,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境界有较高的分辨能 力。该系统又称为昼光觉系统。
(三)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视紫红质 暗处 视蛋白+11-顺式视黄醛 光照 全反式视黄醛+视蛋白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式视黄醇 (需能)
醇脱氢酶
全反式视黄醇
2、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1)静息电位:-30--40mV (2)早感受器电位:当视网膜受到光照时, 出现一个几乎没有潜伏期、变化幅度较小 的、仅持续数毫秒的双向动作电位波动,此 称为早感受器电位。 (3)晚感受器电位:早感受器电位后出 现,具有一般启动电位的特点,以电紧张形 式扩布,是引起视觉的直接原因。
交感神经 运动纤维
瞳孔开大肌 瞳孔括约肌 瞳孔
睫状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 运动纤维
(三)眼的折光能力和 调节能力异常 正视眼 非正视眼 近视 远视 散光 老视
1、近视:因眼轴过长,成像在视网膜的 前方。近点和远点都比正视眼为近,用凹 透镜矫正。 2、远视:因眼轴过短,成像在视网膜的 后方。近点比正视眼远,用凸透镜矫正。 3、散光:因角膜表面的经纬线凸度不 等,也可因晶状体的曲度异常引起。用圆 柱形的透镜矫正 4、老视:因晶状体弹性降低所致。看近 物时,因调节力低,近点远移,看不清近 物。需戴凸透镜以补偿调节的不足。
(一)前庭自主神经反射 对前庭器官刺激过强或刺激时间过 长便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如恶心、呕 吐、眩晕和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作前庭 自主神经反射。
(二)和眼球震颤(nystagmus)
当前庭迷路受刺激时,特别是在躯 体做旋转运动时,反射性地改变了眼肌 的活动而引起眼球不随意的规律性运 动,称作眼球震颤。
适宜刺激--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振动 空气振动产生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 和听骨链传递至内耳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 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的不同频率和组合型式对声音信息进行编码 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 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 重要作用有声语言是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 要工具 声音怎样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 耳蜗以及耳蜗的感音装置如何把淋巴液和基 底膜的振动转变成为神经冲动?
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由半规管刺激引起 可分为快动相和慢动相
小 结
1、声压的单位是分贝(dB),听觉最敏感的频率在1000-3000Hz 2、外耳和中耳具有集音共振和传音放大作用,内耳具有感音 换能和调节平衡作用。 3、蜗管内基底膜振动使毛细胞位移形成耳蜗神经发生器电位 和动作电位。 4、基底膜底部窄,共振频率高,接受高频声波;顶部宽,共振 频率低,接受低频声波。 5、头部的线性加速度和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使囊斑上毛细胞 弯曲传入神经兴奋;身体的旋转运动使半规管内淋巴移动 ,造成毛细胞弯曲传入神经兴奋;前庭器官刺激使身体姿 势改变和眼球震颤,并引发自主性神经反应。
小结
1、感受器的分类是依据其所在部位和 接受的刺激种类进行的。 2、特殊感觉器官是指视听嗅味平衡等 感觉器官。 3、每一种感受器都有相适宜的刺激, 只有达到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感受 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从而引发传入 神经形成动作电位。 4、快适应有利组织接受新刺激,慢适 应有利机体功能的长期调节。 5、不同的感觉是通过动作电位的序列 和组合不同以及传入皮层的终端部 位不同实现的。
(二)视野和视力
1、视野:单眼固定地凝视正前方一点不动,这时 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2、视力:指视觉对物体形态的静息辨别能力。
(三)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2、立体视觉:两眼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来自两 眼的不同信息,经过视觉高级中枢综合处理后, 得到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称为立体视觉。
三、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受 (一)声音的物理参量 1. 声音的频率 2. 声音的强度 声压 声强 (二)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听阈 最大可听阈 听域
(三)双耳听觉与声源的判定 取决于到达两耳的声音强度和声音到达两 耳的时间差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
前庭器官包括内耳中的椭圆囊、球囊和3个半规 管。
简化眼及其成像
(二)眼的调节
(accommodation of the eye)
睫状肌舒张 悬韧带拉紧 晶状体扁平
1.晶状体变凸
意义:折光能力 增加,使近物的 辐散光线仍能聚 焦于视网膜上。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放松 晶状体变凸
2.双眼球会聚 意义:
辐辏反射
视近物时物像仍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 置。 3.瞳孔的调节 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 意义: 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 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共同特征: 使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在它们把刺激的形式转换为相应 的动作电位之前,在感觉神经末梢或特化的 感受细胞上引起膜电位的变化,这种具有启 动作用的过渡性的膜电位的变化称为感受器 电位。
感受器电位的性质:不是全或无的性质 时间性或空间性总和
第二节 视觉器官
感光系统-视网膜
折光系统-附属结构
适宜刺激 370-740nm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简化眼
1、眼的折光系统
巩 膜 视网膜 脉络膜 中央凹 视神经 晶状体 角 膜 瞳孔 前房 结膜 玻璃体
人眼的基本结构
简化眼(reduced eye):设计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 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和模型 眼前六米外至无限远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基本 清晰图像 六米以内的物体的光线不同程度的散射成像位置在视网 膜之后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色觉
1、视锥色素 2、色觉: 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上存在分别对红、绿、蓝三 色最为敏感的视锥细胞是色觉形成的基 础。
理处息信的膜网视
视神经纤维 神经节细胞 无长突细胞 双极细胞 水平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色素层 脉络膜层 巩膜
五、与色觉有关的一些现象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暗适应的产生机制与视网膜中 感光色素在暗处再合成作用增加,因而增加 了视网膜中处于未分解状态的感光色素的量 有关。 2、明适应: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合成大 量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在进入光亮处 骤然迅速分解所致。当大量的视紫红质分解 后,视锥细胞才担负起在光亮处感光的功 能。
(四)视网膜电图 (五)后作用和融合现象(fusion phenomenon) 后作用:撤光后视网膜仍残留一短瞬的光感。 融合现象:闪光频率增高达到一定限度后,重 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人主观上的 连续光感。 临界融合频率:能引起连续光感的最低闪光频率。
小结
1、角膜的折光力最强,但是晶状体可改变折光力使由远到 近的物体仍然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景深由虹膜进行 调节,散射光被色素层吸收。 2、视网膜有两类感光细胞(二元学说),视杆细胞对光的 敏感度高,中央凹具有较高的视敏度而且只含有视锥细 胞并且有颜色分辨能力。 3、视盘(视乳头)不含有感光细胞---生理盲点。 4、视觉信号是光作用于视细胞引起的超极化电位变化。 5、颜色视觉依赖于不同波长光波作用于视网膜,解释色觉 产生的学说(三原色学说和对比色学说),建立在三种 视锥细胞色素和颜色对比神经元的基础上。 6、立体视觉是由物像落在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