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本试卷满分 100 分,)一、明察秋毫(12 分)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3 分)A.禁锢.(gù) 诘.责(jié)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甲胄.(wèi)B.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绺..(liǔ) 颔.首(hàn) 粗糙.(zāo)C.解剖.(pōu) 畸.形(qí) 诱.惑(yòu) 摹.画(mó) 瞥.见(piē)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脊.背(jǐ) 广袤(..m.à.o.).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分)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油光可鉴B. 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C. 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烂造藏污纳诟D. 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 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 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3 分)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痛疾的文字。
⑶在没有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⑷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 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二、知识积累及运用(21 分)5.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 分)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B.《我的第一本书》——胡适——父亲C.《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D.《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6.读一读,为下列拟物诗选择恰当的名称。
(5 分)①只不过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鹅痴心追求()②把大自然的恩赐/一次次铭刻在心()③狂风企图摧残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后代()④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崇敬()⑤满嘴胡须/并不能证明你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A.年轮B.虾C.羊D.蒲公英E.云7.为下面报导,写一个标题(标题要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 18 字)(4 分)法国《费加罗报》:10 年前,中国宣布在 2000 年将进行首次太载人飞行,当时世界上无人对此予以重视。
比计划推迟了仅三年,2003 年中国的神舟 5 号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了21小时;两年后,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宇航员乘坐神舟 6 号在太空遨游了5天后安全返回地球。
今天,人们真的发现,中国有能力兑现她的诺言,中国令全世界震惊。
中国 2003 年成为世界第三太空大国;2005 年真正确定了航天大国地位。
中国还将在 2010 年前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表明她的的载人航天技术可与美俄媲美。
中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与其它航天大国平起平坐。
8.考考你:(5分):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小说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出两个、。
⑵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一个让无数人为之敬仰的文豪。
他的许多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那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什么?(举两例即可哦!)、。
9.仿写句子。
(4 分)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让人。
童年是,让人。
三、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47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0——16 题。
(18 分)(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①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②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③要推文艺,于是要提倡文艺运动了。
10.选择恰当词语(A.必然 B.当然 C.诚然 D.自然)填在文中①②③三处。
(3 分)11.从表达方式上讲,文段(甲)以为主,文段(乙)以为主。
(4分)12.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刺耳”的原因是。
(2 分)13.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的思想认识。
(2 分)14.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事件)。
(2 分)15.画线部分作为结论,请在(甲)段中找出能证明结论正确实例,分别用“~~”“——”标在文段中。
(2 分)16.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的启示。
(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7——22 题。
(16分)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
但他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7.段①在内容和结构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18.段②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2 分)19.为什么母亲重罚我时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2 分)20.“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中“慈母”和“严父”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2 分)21.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4分)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22.怎样评价母亲的教子方法?请你根据文段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4 分)(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 23——30 题。
(17 分)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
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
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
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
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
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
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
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
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终于没说一句话。
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
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
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
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
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
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
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
”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
”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
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狗和狗吠的声音。
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
”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
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