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记录培训(ppt格式).pptx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记录培训(ppt格式).pptx



积——10820×108Km3
一、地球的形态
地球的外部形态
2、地球的表面特征
大陆表面形态:
低山(海拔500-1000m) 山地(高程大于500m)中山(海拔1000-3500m )
高山(3500-5000m) 最高山(>5000m) 丘陵(高程低于500m,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 平原(面积较大的地势平坦或略具起伏的地区,一般内部高差 不超过数十米) 高原(海拔在600m以上,表面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 地区)
罗盘的构造 1、磁针 2、度盘 3、照准设备 4、圆水准器、管水准器和测斜水准指示器
罗盘的基本知识 1、磁北方向 2、真北方向 3、方位角
1、磁北方向(MN)
在某一测点上,当罗盘仪的磁针静止时,磁针北端所指的方 向即为磁北方向或磁子午线方向。
2、真北方向(N)
通过地球表面上的某一点,指向地球北极的方向即为真北方 向,或称子午线方向。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水平构造与倾斜构造
1)水平构造 习惯上将倾角小于5°的岩层称为水平构造,又称为水平岩层。 2)倾斜构造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夹角的岩层为倾斜构造。 按倾角的大小又分为缓倾岩层(≤ 30°)
陡倾岩层( 30° <α ≤ 60°) 陡立岩层( ≥60°)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一、地球的形态
地球的外部形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
形状。而大地水准面是平均海平面并通过大陆延伸 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地球形状的主要数据:
赤道半径——6378.160Km 极 半 径——6356.755km 扁 平 率——1/298.25
表 面 积——51×108Km2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记录培训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的形态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是一个不标 准的旋转的椭球体,平均半径6371Km,极地 与赤道半径相差22Km。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 体,具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 圈,它们又分为几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 己的物质运动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对地 质作用各有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莫霍面
岩石圈
球 内
(平均厚度16Km)

上地幔
软流圈 (60-250Km)
物 质
地幔
(984Km)


下地幔


古登堡面
(地表以下2900Km)
外核 (2885-4179Km)
地核
过渡层 (4170-5155Km)
内核 (5155Km-核心)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永久性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如褶皱、断裂。因此地壳运动也称为 构造运动。
磁北方向偏离真北方向的角度为磁偏角,以磁北针为准,偏东取正,称为东偏; 偏西取负,称为西偏。
武汉磁偏角为2°54′西偏
调整方法:西偏东调,东偏西调
3、方位角自标准方向的源自端起转向某一直线的水平角度,称为该直线 的方位角。以真北方向起始的叫真方位角;以磁北方向为起 始的称为磁方位角。
罗盘的野外应用 4、测量岩层的产状 A、测走向 B、测倾向 C、测倾角 (注意掌握罗盘南、北磁针的规律) (分清岩层的层面和节理面)
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 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及形成方式, 对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形成和发展规律具重要意义。许多矿产 在成因上或矿体产状及空间分布上与褶皱有密切联系,有些褶皱层 本身就是矿产。褶皱构造还程度不同的影响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因此,褶皱构造的研究对于查明区域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具有 重要意义
一、地球的形态
1、地质年代
地质的构造
一、地球的形态
2、地层年代
地质的构造
下古生界包括的地层单位: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上古生界包括的地层单位: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包括的地层单位: 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质历史发展的 记录。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 度不整合接触;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有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岩 浆岩之间有穿插接触。 整合接触:
地球的构造
1、地球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大气圈:包围在固体地球外面的各种气体构成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电离层) 逸散层
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一、地球的形态
地球的构造
2、地球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地壳
硅铝层 (厚度15-20Km)
地壳
硅镁层(厚度15-20Km)
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侵入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沉积接触 穿插接触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3、岩层的产状
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两端所指的空间方位角。 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倾向:垂直岩层走向向下引出一条直线在水平面上
投影所指的方位角。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3、岩层的产状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a、方位角表示法 210°∠ 25°
b、象限角表示法 N65°W/ 25°——走向北偏西65°,倾角25°。 N30°E/ 25°SE--走向北偏东30°,向南东倾、倾角25°
c、符号表示法
25° 25°
一、地球的形态
地质的构造
3、岩层的产状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主要采用罗盘测定。
一、地球的形态
2、地球的表面特征
海底地形特征:
大陆边缘
地球的外部形态
大洋盆地(占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介于大 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较平坦的地带,一般水 深4000-6000m。)
大洋中脊 (绵延在大洋中的海底山岭,常 发生地震和地壳运动强烈的海岭称为洋中脊。 洋中脊轴部常有巨大的中央裂谷。)
一、地球的形态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沿地表方向产生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岩层 的水平挤压或引张,它使岩层产生褶皱和断裂,甚至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系或裂谷系。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沿垂直地面方向进行的升降运动,表现
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形成大规模的隆起和坳陷。
一般认为中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