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展
活着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发展,都有自己的别样的人生,这是普遍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每个人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有万事如意,有坎坷一生,有喜忧参半,有的顺其自然,有的杞人忧天,由此看出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方法和对待的方式和态度。
虽然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是我学习心理学两个春秋,回顾自己的到现在的人生历程,还是说出一些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有普遍的心理倾向。
从襁褓中慢慢长大到自我意识,其实我不对自己的什么时候有自我意识完全不清楚,因为我最早能回忆的事情差不多在4 5岁的时候。
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有3个阶段1岁左右我生理自我,能意识到手脚是自己的一部分。
1岁半左右能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自己能和别人分别开。
2岁后学习语言后掌握物主代词,自我意识有质的飞越。
我无法回忆3岁前的事情,是不是代表以上说的3阶段只是旁人研究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果;还是真的事实真如研究结果?每个大人都喜欢问自己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啊,以后想干什么啊,很多小孩子都会说想要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对于某类非常感兴趣的,想成为一个军事家,文学家,音乐家等等。
我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提出了一个方向。
由于时间的推流,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对外界信息的不断整合分析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了解和定位。
小学时期属于,整整玩到小学毕业,从来对学习漠不关心,上课不听讲,考试想作弊。
我想有一部分学生的小学经历也跟我差不多,也有的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上课听讲,作业工整,成绩优秀,平时表现良好,礼貌。
到了青春年华时期,差不多初中以后几年,我们面对的极大问题就是青春困惑。
我们有反叛心理,喜欢标新立异,爱美,害羞,与异性交往会紧张,性方面的生理发展,给我们生活从生理上心理上人际交往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惑。
这是必经之路,但是对于我有点奇怪,我没啥反叛心理,我属于逆来顺受的人,更不喜欢标新立异,因为老爸总是教育要跟着大潮流,不能太不平凡也不能太平凡。
所谓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
要懂得隐藏。
与女性交往我也不会紧张啊,倒是到了高中以后很少跟女生交往,有时也会紧张。
人生的发展总有特定时有特定的矛盾问题。
各大心理学派根据自己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人生发展的不同观点,基本上有2中分类。
一:人生是不断的发展的,直到死。
二:人生前期处于发展像是在爬高峰一样,到了高峰就人也到中老了,像下坡一样。
人生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常听老人言:3岁看大,7岁看老。
说明早起的经验对我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强调人的问题总能从早起经验中找到问题的来源。
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之后对理论的改进也慢慢的关注个体心理与集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8大发展阶段:婴儿前期(0到2岁,信任—怀疑,主要任务形成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到4岁,自主—羞耻,主要任务形成意志品质);幼儿时期(4到7岁,主动—内疚,主要任务形成目标品质);童年期(7到12岁,勤奋—自卑,主要任务形成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到18岁,角色统一性防止统一性混乱,主要任务形成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到25岁亲密—孤独,主要任务形成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到50岁,繁衍—停滞,主要形成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主要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埃里克森的人格的发展阶段,正是对人生的发展一种阶段性的安排。
人格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生的发展过程。
对于人生的发展重点还是在于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的深入,因为儿童发展不仅给以后的发展中下基础也可以预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状况。
一个婴儿到一个成年有思想有文化,有一定生活技能。
这其中的转变甚大非常明显。
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并且扩大了认知空间,促进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一发展,从简单的抓握,到独
立行走,嗅觉,触觉视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婴儿的认知发展,首相当然是从最简单的感知觉的发展,而且婴儿在认知方面是处于主动性的,探索外界世界。
认知外界。
如视觉,听觉,位觉,空间知觉.....这些感知觉的发展为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婴儿的记忆发展,6到12个月的婴儿出现了“认生现象”表现婴儿已经通过某些能得到的特征信息来判别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12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有延迟模仿,比如开始学着大人说话。
自己在那一一啊啊的。
婴儿思维发展,不用疑惑,婴儿怎么会有思维发展,婴儿会通过直觉性,间接性,行动性来表现,比如他处于不开心的状态会哭会踢脚,逃避。
躲进妈妈的怀抱。
婴儿的语言发展通过以上的发展形成的基础,婴儿在学习语言发面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影响,慢慢学会用语言来表达。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从出生就一直不断的与人(社会)有接触,在有了语言的发展基础上,与社会的接触更加频繁。
以及之前的经历是婴儿在面对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安全性,回避型,反抗型。
从此就不断的响应着之前说的话:婴儿的发展是不断的给未来奠定基础,并且影响着未来的方向。
进入了幼儿时期,主要是游戏活动而引起的心理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比如学习规则,如何胜利;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学习与其他孩子相处,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自我肯定,自我认识。
增强儿童的体质。
幼儿的记忆能力比婴儿时期的记忆能力有质的飞越:无意识到意识,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形象记忆到词的记忆萌发并且会使用一定的策略来增强记忆视觉复述(不断注视刺激目标,以增强记忆),特征定位(“捕捉”突出特征,便以记忆),复述策略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形象性,易变性,词的符号功能性..... 这阶段幼儿的易变性很容易理解,比如大人的一再逼问下,就会改变他的回答。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有了自我评价能力,能够简单的说出笼统的说出自己的什么样的人...几岁等等基本信息。
这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发展中,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如本来不开心,看到妈妈或者爸爸来,情绪就会恢复到平静甚至开心的情绪。
幼儿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比如家里还有其他同龄幼儿,有些孩子出现相处融洽,而有些却互不相让。
并且开始发展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幼儿在这时期会可能表现的很有“独立”能力什么都不想让爸妈做,阻扰不让爸妈帮忙。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
童年时期:主要以学习为主。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记忆方面倾向于意识记忆,意义记忆,抽象记忆。
说到抽象记忆我是到了初中才比较常用,我小学几乎是用形象记忆。
该时期的记忆策略: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
思维方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且慢慢掌握了守恒性,思维可逆性,补偿关系的认知,该思维方式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重大的意义。
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躁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阶段的得到的经验对后来每个人的“变异”有指导性原因。
人生的前半部分经验主要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处事能力,社会交际能力。
后半部分的经验主要影响一个人末年时心态,如何应付慢慢衰老的生理变化,以及对自己人生的评价总结,并且适应所有变化。
人生发展不仅有外界的影响也有自身遗传影响。
人生变幻莫测,犹如万里无云瞬间变成满空汹涌云群。
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人生,还是需要经常静下心来去理解去回忆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