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一、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生平让.皮亚杰(1896-1980)生于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11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曾荣格指导下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还在比纳测验中心研究儿童智力测验。

对儿童在测验中的一些看来似乎可笑和错误的回答感兴趣,因此开始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

1969年,73岁的皮亚杰接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奖,是第一个接受此奖的欧洲人。

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且经得住考验的里程碑。

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专著50多部,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慧起源》、《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以天生的动作为基础,主要是吸吮、观看、抓握、推等动作。

这些动作逐渐扩展,逐渐开始包含认知活动,例如认知到行为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发展起客体永存性: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活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最大进步是对不在眼前的物体有了更好的心理表征。

其特点是自我中心(egocentrism),即他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三山问题。

还表现出中心化(centration),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的倾向,典型例子是不能理解守恒。

还表现为思维不可逆。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心理运算,即在心灵中产生逻辑思维活动。

如果看见A比B高,B又比C高,那么他会说,A最高。

思维是可逆的。

但是,如果用语言描述,则不能分辨。

七岁已经学会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变的抽象,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脱离具体形象。

2.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是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

他提出,个体必须成功的通过一系列共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psychosocial stages),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和危机。

如果能够顺利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通过这些阶段,就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

(2)自主对自我怀疑(1.5-3岁):探索和操作能力扩大,自主性成为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的感受,过多约束和批评导致自我怀疑,要求过高导致阻碍儿童征服新任务的坚韧性。

(3)主动对内疚(3-6岁):主动产生智力和运动行为,要么产生自主自信,要么产生内疚,感到没有能力进入成人世界。

(4)勤奋对自卑(6-12岁):系统发展各项能力,使自己感到有能力,如果失败,则产生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这样一种感受。

自我认同感是在应付许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职业?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何政治价值?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必须建立基本自我认同感,否则就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

这一阶段是童年迈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职业的选择是自我认同感建立的重要标志,因为它标志着对个人能力和兴趣的了解和肯定,对其它现实选择的了解,以及选择和实现选择的能力。

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可以分为四种水平:认同感混乱:个体对认同问题不做思考和无法解决,对未来的方向不能澄清。

提前结束: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不是自己找到的,没有经历危机。

延缓偿付:经历了认同危机,正在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正在寻找答案。

认同感获得:找到特定目标、信念、价值,确立了个人承诺,解决了认同问题。

结果发现,在12-18岁之间的很多个体属于混乱和提前结束,到21岁之后,大部分个体才达到延缓偿付水平并获得稳定的认同感。

男女相似,但女性更在乎性、性别角色以及家庭何职业之间的平衡。

(6)亲密对孤独(20-24):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可能出现在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中,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往往要牺牲一些个人偏好。

亲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7)繁殖对停滞(25-65):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有能力把注意力转向再生力,也就是功成名就,进而培养子女和下一代的其他人。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经历中年危机。

就像《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成人后期有一个整合时期,个体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回顾。

如果度过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生活,个体在老年时就会感到幸福快乐。

然而,老年人会遇到很多困难。

二、从婴儿到童年1.社会性发展(1)依恋:婴儿和儿童于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的亲密的情感关系叫做依恋(atachment)。

因为儿童不能养活和保护自己,因此最初的功能是保证生存。

婴儿和母亲的亲近、母亲的回应等共同促使依恋的形成。

陌生人情境实验是广泛使用的测评依恋的方法。

标准程序:母亲儿童一起进入有玩具的陌生房间。

母亲在场,儿童被鼓励探索玩具。

陌生人进入并接近儿童。

母亲离开,返回,陌生人离开。

记录儿童与母亲分离和重逢时的行为。

发现三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母亲离开时忧伤,母亲回来后寻求亲近安慰。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母亲。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母亲离开后极为不安,焦虑。

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同时又有接触的需要。

安全和不安全依恋能够有效预测儿童以后在很多情境中的行为。

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多经历社会性焦虑更不受欢迎。

(2)接触性安慰儿童从依恋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依恋?早期认为是父母提供食物,这较碗柜理论。

但哈洛认为婴儿可能会依恋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

把幼猴放在笼子力,里面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钢丝编制,有奶瓶可以喂奶,一个是用柔软的织物编织成的,也可能有奶瓶喂奶。

结果发现,不论由哪个母亲喂奶,幼猴几乎全部时间都依偎在布母亲跟前。

说明,提供温暖而不是食物才建立了依恋。

能在假母亲处获得安全感吗?实验中,把动物放在一个奇怪的屋子里,由一个巨大的机械怪物,结果幼猴全部在恐惧中奔向布的假母亲,并紧紧依偎。

因此,布的假母亲可以带来安全感。

尽管幼猴有一个布母亲可以依靠,但还是不能正常发展,后来出现异常反应和古怪行为,包括不合作、攻击行为和性反应缺失。

因此布母亲也不能代替真正的母亲。

其它的研究发现,婴儿和儿童被剥夺了接触性安慰,出现种种问题:身体发育出现种种问题,容易得病,不能对伤心同伴做出适当反应。

可以说,即使是虐待儿童的家庭,也比没有家庭好得多。

2.性别角色的获得儿童在早期还没有任何解剖学知识之前就被告知,社会中有两类人,男性和女性,而且意识到男女是不同的。

性别角色如何获得的?一种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是由文化塑造的。

父母在描述子女时,对男孩和女孩的词就是不同的。

女孩,小的,精致,美丽,娇弱。

男孩,解释、健壮、敏捷等。

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穿不同的衣服。

鼓励玩不同的玩具。

但是,也有人认为,文化不能解释一切。

男孩更多的是同一个人玩的时间短,跟更多人玩,而女孩更多的更少数人玩更长的时间。

3.道德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道德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社会要求儿童掌握成人世界的道德体系。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的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

它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他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系。

他以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为研究方法,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种提出一些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揭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对偶故事举例: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向儿童叙述了下面一则故事,然后要求儿童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A.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近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取,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全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男孩,一天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

但是果酱放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碎了。

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为什么?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从自律倒他率的过程,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皮亚杰认为,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他律阶段5-8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不考虑动机。

自律阶段9-11岁是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但还不成熟。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柯尔伯格继承的皮亚杰的理论。

在研究中,给被试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处于两难境地,从而使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针锋相对的境地:故事:海因茨的妻子得了癌症,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是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但药剂师所要的价格是制这种药的成本的十倍。

海因茨没有办法,只好闯进药店,偷走了药。

问题:海因茨应该不应该偷药呢?为什么?他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他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重要?为什么?他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仔细回想故事中的情境,你认为他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根据做出判断的理由,认为存在三个主要的道德推理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道德: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结果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药避免他,因而服从规范。

对于偷药,只从偷药的后果考虑问题,认为不能去偷药,因为抓住会坐牢的。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好坏按行为后果带来的赏惩决定,得赏的就好,受罚就不好,没有主观标准。

或者对自己好就好。

认为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点就不行吗?”②习俗水平的道德: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体把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意识到团体的规范,并付诸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