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文学
另一重要的质疑文章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的《美学与文学理 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反思》一文也指 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只能在限定的、 否定性的意义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五.争论的要点在于对“意识形态”的 理解和对“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
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性
在理论内容的构成上,“审美意识形态”论和 “审美反映”论也具有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 性的复合结构。所以我们的教材在论述文学的 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时分“无功利与功利”“形 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就体现了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融合互渗。
这种理论,同时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指明文 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又进而强调文学的语言特 征是话语蕴藉。于是提出关于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用法
肖鹰教授的文章重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使用“意 识形态”这个词时是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使用的,未以 “意识形态”泛指人的意识及其各种形式。
“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对意 识形态的两个相联系并不可分割的基本规定是:第一, 它本质上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表达统治阶级利益的 观念体系;第二,它是颠倒的、虚假的、抽象的观念 体系。……就此而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只能 在限定的、否定性的意义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 题。”(肖鹰:《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 反思》,《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第20页)
董学文文章摘要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 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 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 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 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 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 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 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 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概念,与先前思想 家的用法在含义上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意识形 态”可以被看作是掩盖一些特殊利益的理由,或者宽泛 一点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公则”,看作是用来动员人 们行动的思想系统。(同上,第81页)
审美与意识形态
关于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董学文教授认为: “我们知道,‘审美’(Aesthetic),是一个体验和 反映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而不是一个对对 象特征加以规定的概念。‘审美’是社会意识 的一种性状,具有人的心理生理本性和社会本性 的底色,一般指感性的‘完善状态’。”(同上, 第83页)“我认为,要求得‘审美’性和‘观 念’性因素的融合机制,最好的办法是把‘意识 形态’概念换成‘社会意识形式’概念,把‘审 美’性、‘意识形态’性和其他相关特性,都作 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的属性。”(同 上,84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 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 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 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 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 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 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的把握
董学文教授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
由于“意识形态”不等于“意识形式”,所以,马克思在 论述的行文过程中,严格使用的是“社会意识形式”和 “意识形态的形式”两个概念,用来指称他所要说明的 对象。(《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
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卷第5期第80页)
四.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
疑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疑首先是,这个说 法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不是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的命题。
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在2005年发表文章《文学 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 关系为中心》,指出审美意识形态 “这一界说 同经典作家原初概念的含义是有出入 的,这 一界说同文学事实本身是不完全吻合的,这一 界说用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本质观是欠准 确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42卷第5期第79页)
意识形态与文学
——关于“文学是上层建筑 的论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 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 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论
钱中文、童庆炳等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 特征,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 创作是审美反映的观念。
至今,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和“审美 意识形态”论仍是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主 流观念。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要点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它与其 他意识形态具体形式不同的是它的审美特征。 由于纯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任何意识形态总 是以具体的形式呈现,所以“审美意识形态” 不是审美加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形态” 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任何一种具体 的意识形态也都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自己反映 的对象。“审美意识形态一般而言是对于社会 中人的情感生活领域的审美反映。”(童庆炳: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文学 评论》2006年第1期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