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________B. 等级秩序________C. 贵族世袭________D. 宗法观念2.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从侧面反映了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________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________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3.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________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________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4.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________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________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5.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

”此材料表明A. 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________B.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________D.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6.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________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________D.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7.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 贵族生活腐化________B. 血缘色彩浓厚C. 音乐发展迅速________D. 宗法等级森严8.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说明该时期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________B.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________D.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9.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C. “制天命而用之”D.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10.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________B.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________D.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11.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 人与自然的和谐________B. 关注社会现实C. 人与社会的和谐________D. 关注人的价值12.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3.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________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________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14.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A. “相地而衰征”B.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 “燔诗书而明法度”D.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15.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________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16.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 维护皇权独尊________B. 倡导尊老爱幼________C. 强化尊卑等级________D. 凝聚血脉亲缘17.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________B.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 宗法制度难以维持________D. 郡国制度逐渐形成18.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最为恰当的是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19.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________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________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0.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21. 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

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 人口增长迅速________B. 商品经济发展C. 专制权力加强________D. 儒学成为正统2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________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________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23.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________B. 刺史强行插手地方行政事务C. 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________D. 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24.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 废除宗法制________B. 采取郡国并行制C. 加强皇帝制________D. 实行内外朝制度2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________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________D. 皇权不断加强26.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________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________D. 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27. 《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这表明A. 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________B. 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 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________D. 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28.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A. 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________B. 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 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________D. 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9. 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