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4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4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理解地形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出示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在哪里?为什么大都沿河布局?我国最早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黄河流域?以上地方有哪些相同的有利自然条件?导入新课——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两部分。

是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首次结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本知识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命题,多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以现实材料为背景进行命题。

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76-8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1;
②看教材P80-8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

←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79图4-1-7的解读,讲解“探究1河流对城市的影响”,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4。

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探究2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自然因素”,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前自主导学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区位:城市大多分布在具有适度降水、适中温度的中低纬度和气候较优越的沿海地区。

(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3.水对城市的影响
(1)水对城市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
【答案】因为水对城市意义重大,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2) 水对城市的影响
思考:水会影响城市的哪些方面?
【答案】水会影响城市的区位、影响城市形态、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的规模: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2)城市发展:资源开采后期,要考虑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思考交流
1.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但是城市数量很少,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么?
【提示】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于居住,人口稀少,导致城市数量少。

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
判断:公路线的走向受地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
2.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判断:不同地形单元,不同地形部位,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差别很大。

(√)
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1)河流和海洋适宜发展水上运输,陆地适宜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2)我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貌等自然要素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存在很大差别。

2.京沪高铁主要经过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为何还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
【提示】尽量少占用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宝贵的耕地资源。

课堂互动探究
【问题导思】
1.为什么说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提示】因为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投资。

平坦的土地用于农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2.气候影响城市的哪些方面?为什么中低纬度地带是世界城市的主要分布区?
【提示】气候不仅影响城市的区位,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也有一定影响。

中低纬度地区具有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温度,宜于人类生活,因而是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分布区。

3.水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在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及大河的入海口易形成城市;另外,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水运起点及湖岸地区,也是城市区位的首选之地。

4.水对城市的形态有何影响?
【提示】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特别提醒
(1)河流具有军事防卫作用,因此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上、半岛上也会形成一些城市。

例如,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曲流处,法国的巴黎是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发展起来的。

(2)水运的兴衰往往是一些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如京杭运河沿岸的扬州、济宁因运河的开通而兴盛,后来因运河的淤塞以及铁路、海运的发展而一度衰落。

例1 读河流与城市区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A、C两城在河流中的位置,并分析B、D两城的形成原因。

(2) A、B、C、D四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河流提供________条件。

(3)比较A、C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思路点拨】仔细读图,观察城市位置与河流、公路、海岸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河流凭借其供水和运输能力影响城市的发展。

河流起点或终点、河口、过河点、河流交汇处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答案】(1)A城位于河流的入海口,C城位于河流的汇合处。

B城形成的原因为位于河流的过河点,D城形成的原因为河流运输的起点或终点。

(2)水运交通和水资源(供水)
(3)A位于河流入海口,可以海运与河运相结合;C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三个不同的航运方向。

影响铁路、公路建设的自然因素
【问题导思】
1.交通线路的走向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交通线路的走向一般取决于产品产地和销售地的分布,但
线路的具体走向,又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2.交通线路一般选建在什么地形上,原因是什么?
【提示】交通线路一般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和地形部位上,这些地方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大。

特别提醒
山区交通线路走向的确定:若为了降低技术难度,节省工程造价,线路应当沿等高线修建;若为了减少线路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选线
时也可与等高线相交(如开凿隧道)。

例2 (2011·全国大纲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 7500千米。

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地质
C.气候 D.水文
(2)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组要注意题干给出的信息,如:第(1)题,“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第(2)题,“在平原地区”。

【解析】第(1)题,列车要保持高速运行,必须线路平直,这需要地形平坦。

第(2)题,平原地区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再次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少占耕地。

【答案】(1)A (2)B
图表活动解读
图表解读
[图表展示]
教材第79页图4-1-7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解图精要]
由图名可知,本图展现的是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读图把握以下要点: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特大城市大多分布于气候条件优越的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

(2)气候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没有特大城市分布。

(3)在热带地区,高原和高山气候区的特大城市数量较多。

[图表应用]
1.图中显示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B.地形
C.气候D.植被
【提示】 B
2.澳大利亚大陆中部为什么没有大城市分布?
【提示】澳大利亚大陆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

活动点拨
教材第82页案例
【点拨】青藏铁路修建的不利自然因素主要是由高海拔造成的。

西藏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从以上方面考虑青藏铁路修建的意义。

【答案】 1.修建青藏铁路的不利因素有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2.修建青藏铁路对该地区的影响: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利于文化交流传承、传播,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