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张美丽教学反思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阴
看我七十二变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201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新收录的一篇课文。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文中描述的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均有72般变化,本文就抓住一个“变”字,大圣小圣赌变化,弄神通。
在神威之变、地点之变、称呼之变、心理之变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可谓精妙绝伦!在教学中,我以小说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一、看我神威之变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大圣小圣的几次变身,设计一个“巅峰变身”的表格,(见下文)并将表格板书到各小组的展板上,接着以男女生为角色分配,利用句式:女(孙悟空)我变;男(二郎神):我就变来降你!在文中筛选信息,完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七次神威之变身。
这样处理,利用表格直观明了的特点,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
文章结构,又做到了全员参与。
二、看我地点之变
在品读语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将大圣小圣七次变身分为三个部分:(一)大圣变活物。
(二)大圣变土地庙。
(三)大圣变二郎神。
然后,分部分按地点的变化来赏析语言。
举例来说,当大圣变为麻雀钉在树上之时,小圣变做一只饿鹰。
“收”、“撇”、“卸”、“摇”四个动词,足以看出小圣变化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感觉与孙悟空赌变化,实属小事一桩。
当大圣被六兄弟一齐率众挡住,大圣变做个麻雀儿,“捏”、“藏”、“变”、“飞”、“钉”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大圣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而六兄弟前后寻觅不见大圣,慌慌张张的样子,恰恰反衬了大圣的沉着、镇定。
三、看我称呼之变
作者称呼悟空为“大圣”,语带褒义;或称“猴王”,是对悟空本来身份的真实反映,没有什么感情倾向。
二郎神等人对悟空的称呼有“泼猴、猴精、猢狲、畜生、(那)猴儿、(什么)齐天大圣”等称呼含贬义,或用于当面称呼悟空,或用于二郎神与他兄弟之间对答时,突出表现了瞧不起、敌视悟空的态度。
“猴王”为中性语,这是二郎神向李天王发问时对悟空的称呼,表明二郎神颇注意自身形象和身份,在和天上大神沟通时,注意言语的规范有礼。
在分角色朗读环节,我引领学生找出文中六兄弟及小圣对孙悟空称谓的变化,细细体味之后分角色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之变化。
例如,六兄弟一齐率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配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之精彩的现场表演,将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握得精准到位。
四、看我心理之变
当悟空变做一条鱼,二郎神变做一只饿鹰,彼此都以为没有破绽,而其实在对手眼里,都变得似而非。
在鱼儿眼里,那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反过来写在飞禽眼里,鱼儿则是:“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二郎神和悟空两个人的心理变化如出一辙,通过学生男女生对读,两相对照,趣味无穷。
当悟空变做二郎神模样,径直到二郎神庙里,认真点察“香火”;足见悟空
的从容淡定,见真君撞进门,悟空还有心调笑:“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可见大圣风范。
而二郎之前的从容镇定早已不见,恼羞成怒,恨不得一下子取了悟空性命——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
通过精彩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小圣临危受命,为降服大圣,越战越慌;大圣被逼迎战,戏谑小圣,越战越勇。
在品味完文章活泼诙谐的语言后,播放了影视作品片段,通过对比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学作品永远不可撼动与替代的道理。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极具愉悦性,学生参与度高。
但课堂教学用时之长,又让我感觉整个课堂有点杂乱拖拉,时效性差。
课堂教学有时就像绣十字秀一样,看着容易,绣起来难。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许多突发性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既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像悟空一样在课堂上会随时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