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22章 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22章 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22.1复习笔记一、刘熙载及其美学著作《艺概》(一)《艺概》及其主要内容1.《艺概》简介《艺概》是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

这六部分中,除《经义概》是讲八股文之外,其他部分都是讲的艺术。

2.《艺概》的主要内容是对各个艺术部门的传统美学思想作一种概述。

这种概述,常常只用几个字,很精炼,但是很深刻,表明刘熙载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确有很深的修养。

《艺概》中也有一些陈腐的东西,这些反映了刘熙载思想中落后于时代的一面。

(二)《艺概》的写法及其特色1.《艺概》的写法是传统的诗话的写法,用短短的几句话,评论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概括这位作家或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2.《艺概》的特色(1)《艺概》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

(2)《艺概》涉及诗、文、词、曲、书法等艺术的广泛领域。

二、刘熙载论艺术创作中的诸种矛盾关系(一)“咏物”与“咏怀”1.刘熙载在论赋时认为,赋应该创造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

“物色”与“生意”的关系,就是他说的“象”与“兴”的关系,咏物与咏怀的关系,写景与言情的关系。

2.刘熙载主张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

刘熙载强调“情”“景”不可分,强调“情”要通过“景”来表现。

寓情于景,借景言情,寓主意于客位,以色相寄精神,也都是“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的统一。

这种“咏物”与“咏怀”的统一,也体现于句法和字法之中。

3.刘熙载认为,为了使咏物(“再现”)与咏怀(“表现”)统一起来,艺术家就应该力求做到亲知亲见。

艺术家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做到物我无间,以至物我同一,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

(二)“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1.刘熙载把“象物”分为两种,一是“按实肖象”,即模仿,一是“凭虚构象”,即“虚构”。

这种区分,孔颖达就提出来了,章学诚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2.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两点新的补充(1)刘熙载指出,“凭虚构象”在艺术创造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2)刘熙载认为,“按实肖象”与“凭虚构象”一样,也需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三)真实与玄诞1.刘熙载十分强调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他说的“正”,相当于今天人们说的思想性;他说的“真”,相当于人们今天说的真实性。

“真”又包含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求性情真,客体方面要求物理真。

2.刘熙载并不否定“玄”、“诞”、“怪”、“奇”的艺术,并不否定像《庄子》、《离骚》、李白、苏轼这样一些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

但是他认为在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玄”、“诞”、“怪”、“奇”的艺术中,仍然有着真实性。

3.他认为,“玄”、“诞”、“怪”、“奇”的艺术,浪漫主义的艺术,骨子里也必须“真”,必须“正”,也就是说,必须具有真实性,必须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四)结实与空灵1.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说,艺术形象应该“结实”。

但艺术是以审美意象来反映现实的。

从这个角度说,艺术形象应该空灵。

2.刘熙载认为,结实与空灵应该统一起来,做到“不即不离”: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

“3.结实”与“空灵”的统一,就是刘熙载说的“铜墙铁壁”与“天风海涛”的统一,“包诸所有”与“空诸所有”的统一。

包诸所有和空诸所有的统一,就是结实和空灵的统一。

(五)内容与形式1.内容与形式(1)形式不应该突出自己刘熙载认为,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把性情气骨充分表现出来,而不应突出语言文字本身。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

(2)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一定的充实的内容而单独具有美。

2.“文”与“质”的关系(1)根据对“文”“质”关系的这种看法,刘熙载对“文灭其质”、“情不称文”、“舍理而论文辞”、“离有物以求有章”等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

(2)根据对“文”“质”关系的这种看法,刘熙载认为艺术家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

刘熙载认为,艺术家在学习前人的时候,也应该“尚实”而不应该“尚华”。

3.他把诗歌的内容分析为两个方面:“辞情”与“声情”(1)“辞情”是文辞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声情”则是声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辞情”和“声情”是统一的,但并不是平衡的。

在有的诗歌中,“辞情”占优势;在有的诗歌中,“声情”占优势。

刘熙载认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不同体裁的诗歌审美意象的不同特色,同时也决定了欣赏这些诗歌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

(六)壮美与优美(阳刚与阴柔)1.在《易传》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美的分类壮美与优美,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且要求这两种类型的美应该互相渗透,统一在同一件艺术作品中。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点。

2.清代乾隆年间的姚鼐曾谈到过这个问题。

刘熙载也谈到这个问题。

他的论述集中强调了一点,即壮美和优美应该互相渗透,应该统一在同一个艺术作品中。

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个传统思想,可以说要以刘熙载论述得最为充分了。

他也是从《易传》的思想出发的。

3.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应把阴与阳、柔与刚统一起来。

他强调壮美与优美的统一,也就是雄与隽的统一,力与韵的统一,刚健与婀娜的统一。

刘熙载的论述,为人们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个传统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七)诗品与人品1.诗品与人品的统一,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看法。

2.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

因此他明确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命题,并对这个命题反复加以说明。

3.既然“诗品出于人品”,既然写字就是写志,因此刘熙载又认为,艺术家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品。

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尚才不如尚品”的命题的含义,也是他反复论述的思想。

4.刘熙载所说的人品的标准,当然带有很深的阶级烙印。

但他对于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所作的发挥,也还是包含有一些深刻的思想,对人们今天也还很有启发。

(八)用古与变古1.在中国美学史上,“正”和“变”的关系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复古主义和反复古主义的斗争始终不断。

刘熙载在这个问题上接受了进步传统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叶燮的影响,强调“文之道,时为大”,强调“自我作古”、“自成一家”。

2.刘熙载认为,艺术创作追求“真”和“是”,也就是要在人类认识史、文化史上增添新的东西。

所以刘熙载认为,不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已有”是“陈言”,而且“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也都属于“陈言”。

他主张是把学古、用古与变古统一起来。

(九)“肇于自然”与“造乎自然”1.刘熙载的“立天定人”、“由人复天”命题刘熙载提出了一个“天”——“人”——“天”即自然——人工——自然的三段式。

这是一个艺术创造的三段式。

“肇于自然”,就是艺术是从自然发源,由自然规定的,因此叫“立天定人”。

“造乎自然”,就是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意象(第二自然),应该回到自然,应该不露人工的痕迹。

所以叫“由人复天”。

“造乎自然”,并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经过创造而回到自然。

只有“极炼”才能达到有如“不炼”的境界。

刘熙载认为,在这里又包含了一个“不工”——“工”——“不工”的三段式。

2.刘熙载的“锻炼而归于自然”命题由锻炼而归于自然,由“猎微穷至精”而归于“天然去雕饰”,由工而求不工,所以在不工——工——不工的三段式中,第二个“不工”并不是简单地回到第一个“不工”。

第二个“不工”乃是“工之极”,是第一个“不工”的更高阶段的复归。

不工——工——不工,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和这个不工——工——不工的三段式相联系,刘熙载还提出了一个平——奇——乎的三段式。

这后一个三段式所表述的,就是前面所引刘熙载的一段话中提到的那个“出色而本色”的辩证法。

刘熙载认为,艺术家的第—步是由“平”求“奇”,第二步是由“奇”求“平”。

这第二个“平”,就是“出色而本色”,也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家常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4.刘熙载推崇炉火纯青的本色之美,所以他反对“矜奇”、“恃奥”。

他认为“矜奇”、“恃奥”正是平庸与浅陋的表现。

刘熙载的批评,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和搞理论研究的人,都是很有教益的。

总之,刘熙载提出的“立天定人”、“由人复天”的命题,“锻炼而归于自然”的命题,概括了艺术创造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很有价值的。

(十)艺术技巧的辩证法1.刘熙载在《艺概》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各类艺术形式的技巧问题(1)一与多的辩证法、齐与不齐的辩证法、融贯与变化的辩证法;(2)幽深与浏亮的辩证法;凝重与流动的辩证法;(3)打得通与跳得起的辩证法、放得开与收得回的辩证法、断与续的辩证法、疏与密的辩证法、谐与拗的辩证法等。

2.刘熙载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他为了表述美学范畴的辩证本性而提出的一系列精炼的命题,对于人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和体系的特点,如“咏物”与“咏怀”的统一,结实与空灵的统一,壮美与优美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自然与人工的统一,用古与变古的统一等,是很有启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