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概要
第二章_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概要
4、广告经营须向工商机关申请登记
5、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Page
5
二、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
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 煽动——鼓动他人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煽动分裂国家罪(103-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105-2最高:五年以上有期)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278最高:三到七年有期)
我国执行、适用法律的基本原则有: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5)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Page
28
构成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1)违法行为的客体,就是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侵害了法律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2)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 的危害结果; (3)违法行为的主体, 就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公民或组织; (4)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就是违法行为在 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Page、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不可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Page
4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内容概要
一、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
1、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实行审批制
2、广电实行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3、互联网站的创办实行许可制和备案制
Page
16
4、新闻传播与著作权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包括发表权、 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人身权不能转让也不 能继承。财产权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著作权的 保护年限一般为作者死亡后50年。 《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保护。 为了学习、研究和教学的目的而使用,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等情况,可以不经著作人许可,不支付报酬。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Page
25
二、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3、法是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成文法、不成文法)
Page
33
三、专门法
1、着重于就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民从事传播 活动的基本权利作出规定 瑞典《新闻自由法》、法国《新闻自由法》 2、规范和管理各类媒介活动的法律性文件 各国出版、广播、电视法
Page
34
四、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 我国尚未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被通称为世界人权宪章,在促进世界 人权保护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Page
23
我国现有7个法律部门:
1、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 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 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Page
24
新闻法、新闻传播法
传播淫秽物品罪
Page
12
四、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1、新闻传播与名誉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 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刑法》:侮辱罪和诽谤罪。
Page
13
2、新闻传播与隐私权
《刑法》设定了四个与之相关的罪名:非法搜查罪;非法入侵住宅罪;侵犯 通信自由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 《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 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 人的资料。 《收养法规定》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不得泄露。 《艾滋病检测管理的若干规定》规定: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地址等 有关情况公布和传播。 高法《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 员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权 收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损害患者名誉权。
Page
7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泄露国家秘密罪(398,最高: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110,最高:十年以上)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283,最高:三年以下)
Page
8
3、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249,最高:三年以上十年 以下)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250,最高:三年以下)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373最高:三年以下有期)
Page
6
2、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 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密级:绝密、机密、秘密 新闻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通过内部途径(即内参)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的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
4、法律制定后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5、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Page
26
三、法的主要内容
法的主要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益
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某种责任
Page
27
四、法的实施和违法制裁
五、自律规则
Page
35
第三节 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一、宪法
第22条关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的规定 第35条关于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言论自由) 第41条关于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 议的权利的规定(舆论监督) 第47条关于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 自由的规定等等,都是对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根本意义的法 律规范。(从业)
Page 10
2、禁止宣扬邪教
邪教的特征: 教主崇拜; 精神控制;
编造邪说;
聚敛钱财; 秘密结社;
危害社会。
Page
11
3、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走私淫秽物品罪;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Page
3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 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 请愿伸冤的权利。"
Page
32
二、一般法
相对于宪法和专门的媒介法而言的、调整整个社会生活或 者某一方面社会生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成文的法律 性文件和被认可的习惯、司法判例。 美国 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 1976年制定《阳光下的政府法》
Page
9
三、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
1、禁止散布谣言 散布谣言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 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刑法中的相关罪名: 制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291,最高:五年以 上)
Page
38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 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 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 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 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 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Page
29
第二节
世界新闻传播法简介
一、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最著名的如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Page
30
《人权宣言》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 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 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 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Page
39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 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 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 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Page
Page
17
五、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
新闻传播与司法之间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媒介审判”
Page
18
案例1:
《无锡日报》2010年12月 16日一张头版的雪景图片, 意外让一段婚外情曝光。 该报记者为配合寒潮来临, 在街上拍了一张一名男子与 一女子挽手在寒风中依偎的 温馨图片。结果,相片中男 子昨致电该报投诉,指报社 将他和情人私会的照片登上 头版,他老婆看后勃然大怒。
Page
21
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法
1、学习新闻传播法可以使我们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有效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著作权 为例) 2、学习新闻传播法能使从业者在从业活动中有效的保证他人的 合法权益(隐私 肖像 ) 3、学习新闻法有助于推动中国法制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