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当前理论界普遍的看法: 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依据: 1、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2、公共权力的设立 • 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 专制帝王。 • 夏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监狱。 3、 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 • 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点 • 1.刑起于兵(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
五、夏商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关 国王作为天子,是最高司法官,设专职 司法官来辅佐其行使司法权。 夏朝最高司法官称大理,商朝称最高司法 官为(大)司寇 2.地方司法机关 • 多以士命名。商朝在畿内地区的司法官称 为士,在畿外称为蒙士。
(三)民事法律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夫多妻制 ◆继承制度:兄终弟继、父死子继
• 1、《禹刑》 夏朝法律的总称,不是成文法,而是泛指夏朝的法 律和刑罚。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 君的崇敬,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 2、《汤刑》 商朝法律的总称,不成文的习惯法仍占很大比重。
(二)主要法律形式 • 刑、誓、诰、命
四、夏商时期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刑事法律制度 1、定罪量刑的原则 • 恤刑慎杀。《尚书》: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 不可错杀无辜。《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区分故意与过失。《尚书· 尧典》:眚灾肆赦,怙 终贼刑。《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 刑罚为德教服务。《尚书》:明于五刑,以弼五 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 • 反对株连。《尚书》: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2.象刑说
(最早的刑罚是以服饰来象征刑罚) 《尚书· 舜典》:象以典刑。 《尚书大传》:唐虞象刑而民不敢犯。…唐虞之象刑, 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幪。 《慎子》: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 以菲屦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以当大辟。 《汉书·刑法志》: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 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也! 《白虎通》:犯黥者其皂衣,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 墨其体,犯宫者锥其履,大辟之罪则布其衣裾而无 领缘。
(二)有关中国法起源的各种看法
☆上古时代起初没有法制,也没有国家
《管子· 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 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 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韩非子· 五蠹》:古者…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 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 民自治。 《潜夫论· 班禄》:太古之时,烝黎初载,未有上下 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
兵刑合一、刑法受到特别重视的道路.)
• 2. 礼发于祀 (受 “礼”的深度影响,是中国法 律起源的另一个最为基本的特征.)
3.浓厚的宗法血缘色彩
二、夏商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天命”、“天讨”、“天罚”的神权 法思想
•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 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 甘誓》 ) • 有夏多罪,天命肆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 敢不正。……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尚 书· 汤誓》) •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尚书· 皋陶谟》)
2.罪名 ◆“昏、墨、贼,杀” “己恶而掠人之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 不忌为贼。”
3.刑名
(1)奴隶制五刑: • 墨 • 劓 • 刖(膑、剕) • 宫 • 大辟
(2)法外酷刑:炮烙、醢、脯、剖心、劓殄 (孥戮)等。
(二)行政法律制度 ◆行政政治体制 • ⊙中央(王)与地方(诸侯)的关系,主 要是会盟朝贡关系。
(二)诉讼审判制度 • 天罚 • 神判。
汉语的古体“灋”(法)字就是神判的遗迹。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三)监狱制度 1、夏朝的监狱:圜土、夏台。 2、商朝的监狱:羑里。
• 《竹书纪年》:“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 《史记·夏本纪》:夏桀王“乃召(商)汤而囚 之夏台” • 《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 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 于商朝,衰败于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在 具体的统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统治者使 自己的统治神化,并将体现他们统治利益 的法律说成是神权法。
三、夏商时期的立法概况与主要法律形式 (一)立法概况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 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二、夏商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三、夏商时期的立法概况与主要法律形式 四、夏商时期的主要法律制度 五、夏商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一般理论 (二)有关中国法起源的各种看法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点
(一)法起源的一般理论
• • • • • 神创说 暴力说 契约说 发展说 合理管理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
1o法产生的根源 • 经济根源 • 阶级根源 • 社会根源 2o法产生的主要标志 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3o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 定法的发展过程 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 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 法的产生经历了从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 一体到分化、独立化的发展过程 4o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区别 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两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 两者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两者适用范围不同
• 3.定分止争,圣人制法说
谁最先创制刑法或刑罚,存在争议 黄帝制刑 皋陶制刑 尧舜制刑 夏禹制刑 苗民制刑
• 4.天赐说、神授说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 礼有庸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尚 书· 皋陶谟》)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尚书· 洪 范》)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 系辞上》) (河图洛书被视为帝王受命之符;传说伏羲时,龙马 出黄河,背负河图;神龟出洛水,背负洛书。) “故圣人因天秩而作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 (《汉书· 刑法志》)
1.兵刑同源说 (最早的刑法或刑罚与军事征战不分)
《周易·师卦》:师出以律。 《国语· 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 次用钻凿;薄刑 《史记·周本纪》:先王…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 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 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 《汉书·刑法志》: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 《论衡· 儒增》:夫刑人用刀,罪人用法,诛人用武。武法不 殊,刀兵不异。夫德劣故用兵,犯法故施刑。刑之与兵, 犹足之与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