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和学分:总学时为58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8学时),3.5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特点及其产物,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发展最快,使用最广的特点。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中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规定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要求,将内容分为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两个部分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
第1章医学免疫学绪论 2
第2章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
第3章抗原 2
第4章免疫球蛋白 2
第5章补体系统 2
第6章细胞因子 1
第7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
第8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
第9章淋巴细胞 4
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2
第11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
第12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
第13章固有免疫 2 第14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2 第15章免疫调节 1 第16章超敏反应 4 第17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2 第18章免疫缺陷病 1 第19章感染免疫自学第20章移植免疫 1 第21章肿瘤免疫 2 第22章免疫学检测原理及临床使用 1 第23章免疫学防治 1 合计40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医学免疫学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
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组成及其功能(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淋巴细胞
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免
疫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2章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目的要求】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功能(胸腺、骨髓、淋
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熟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3章抗原
【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半抗原和抗原表位的定义
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
胞抗原表位的差异以及和TD抗原的关系;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TD-Ag
和TI-Ag的概念
了解:免疫原、变应原、耐受原及共同抗原的含义;交叉反应及其在
临床的意义;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
剂、超抗原、丝裂原)的概念、种类、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4章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酶解片段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熟悉: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理化特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5章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补体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功能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激活的过程、特点及不同激活途径的异同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方式和意义;补体受体;补体系统和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6章细胞因子
【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作用的共同特点和生物学作用
熟悉: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在免疫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和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7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目的要求】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CD)、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熟悉:和免疫细胞识别、活化和效应相关的CD分子
了解:黏附分子的分类、特性、功能以及粘附分子和临床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8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目的要求】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
熟悉:熟悉人类经典HLA复合体基因组成;MHCⅠ、Ⅱ分子的组织分布、结构和MHC分子的功能
了解:MHC的遗传特点;MHC在医学中的使用和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第9章淋巴细胞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细胞的概念和组成;T、B细胞表面主要表面分子及其生物学作用;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学功能
熟悉:TCR的分子结构及特点;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受体和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了解:T、B细胞的发育过程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10章抗原递呈细胞和抗原递呈
【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递呈细胞概念、种类及其功能特点
熟悉:抗原递呈的胞质溶胶途径和溶酶体途径的机制
了解:抗原交叉递呈途径和CD1分子递呈途径的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1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和基本过程;效应T细胞的作用和效应机制
熟悉:T细胞对抗原识别的特点以及活化的条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的机制
了解:抗原交叉递呈途径和CD1分子递呈途径的机制;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和活化的调控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2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掌握:B细胞对TD-Ag的识别;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征;B细胞应答的效应
熟悉:TD-Ag诱导B细胞的活化及特点
了解:活化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和成熟;B细胞对TI-Ag的应答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3章固有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参和固有免疫的主要组分及其生物学效应
了解: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和应答特点以及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4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特性
熟悉:免疫应答的特异性、记忆性的特点;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和形成机制
了解: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基因重排和多样性的机制;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及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5章免疫调节
【目的要求】
熟悉:T细胞亚群及其相互调节机制、独特性网络和抗原内影象概念
了解:免疫调节概述;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以及ITAM/ITIM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免疫应答的凋亡机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以及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16章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常见临床疾病
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17章自身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分类
熟悉: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因素及机制;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的机制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18章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抗菌、抗病毒免疫的机制;病原体的逃逸现象及其机制
了解:抗寄生虫免疫机制;感染相关的其他免疫病理过程
【教学时数】
自学
第19章免疫缺陷病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分类;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病因
了解: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DiGeorge综合征、Bruton综合征和选择性IgA缺乏症、艾滋病的主要免疫学异常;其他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异常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20章移植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移植的基本类型;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和识别机制;临床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熟悉:GVHR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了解: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移植免疫相关的实验研究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21章肿瘤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常见肿瘤抗原的概念、特点
熟悉: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及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了解:肿瘤免疫学的研究范畴;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22章免疫学检测原理及临床使用
【目的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概念
熟悉:免疫学检测的含义;抗原-抗体反应基本检测方法的种类;淋巴细胞功能的测定
了解: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免疫细胞及其亚类计数;免疫分子的检测;免疫学诊断和监测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23章免疫学防治
【目的要求】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熟悉:免疫学预防、免疫治疗的概念;常用免疫学预防的疫苗种类
了解: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重建和免疫替代疗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免疫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