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理论精选演示课件.ppt
儿童发展理论精选演示课件.ppt
练习1:
1、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处于(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
练习2:
2、知道大明是小明的哥哥,就知道小明是大明 的弟弟,这是( )认知阶段思维的特点?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
实验者从A、B、 C、D四个角度拍摄 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 他看拍摄照片,要 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 是哪张照片。
实验结果: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 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 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分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 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 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 —动物进化的结果(感觉、记忆、注意)
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以符号系统为中介(语言、思维等)
低级心理机能 环境与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 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 过程。
阶段名称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后)
阶段内容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形成客体永久性
①思维不守恒,不可逆; ②以自我为中心; ③泛灵论; ④相对具体性 ①思维守恒,可逆; ②去自我为中心; ③借助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 ①抽象逻辑思维; ②假设演绎推理
第二节 儿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 的创始人,人类智慧的探索者, 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之 外的一位“巨人”。
◆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 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将 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 的实验科学。
泛灵论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思维相对具体性
儿童依靠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例: 2+3=5的计算,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再
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才算出结果的。
爱丽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丽丝的头发 比丽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人中谁的头发最黑?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 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
(Vygotsky,1896-1934) 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心
理学家。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
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 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 学中的莫扎特”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被 认为与皮亚杰具有相同的地位。
一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 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
– 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作业的心理水平。 – 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a. 抽象逻辑思维 b. 假设演绎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 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A.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 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 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 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前运算阶段(2~7岁)
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 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不守恒,不可逆 ——守恒实验 b. 以自我为中心 ——三山实验 c. 泛灵论 d. 思维相对具体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a. 思维守恒、可逆 b. 去自我为中心
2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按着 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把儿童心理(智慧、思维)的发展划分 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婴儿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探 索周围世界;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 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
c. 借助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
守恒实验
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 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数目守恒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长度守恒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 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a.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 形成客体永久性
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 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 也就不存在了。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物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 体仍然存在。
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a.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 形成客体永久性 ——9~12个月
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 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 也就不存在了。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物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 体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