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章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章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

第 2 章章末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 共 50分)1.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 正确的是( D )A.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 5 个神经元组成B.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神经细胞C.刺激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 都能发生反射D.刺激感受器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电位变化[ 解析 ]: 一个简单的反射弧, 一般涉及的神经元数目可能只有 3 个(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甚至 2 个(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中的肌细胞或腺细胞都不是神经细胞; 刺激传出神经, 效应器能做出应答, 但因为未经过神经中枢, 所以这不叫反射; 正常情况下,刺激感受器, 效应器能做出应答, 产生电位变化。

2.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支配的靶细胞建立连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神经元由细胞体、神经纤维和突触组成B.神经元和靶细胞之间可以形成多个突触C.树突受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至突触小体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解析 ]: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多个分枝,能和靶细胞形成多个突触联系; 树突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 经过胞体再传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 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 细胞膜两侧离子不进行跨膜运输B.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 细胞膜两侧同种离子的浓度相等C.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D.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 细胞膜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解析 ]: 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 , 细胞膜两侧离子仍进行跨膜运输 , 如钾离子大量外流; 神经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 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比内侧高, 钾离子浓度比内侧低;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 , 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神经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时 , 细胞膜表面有局部电流形成, 即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4.如图是测量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示意图 , 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为零 ,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D )①此时兴奋朝左侧单向传导②此时兴奋尚未传到 a 处 ③此时兴奋传到 a 、 b 中间 ④此时兴奋已经离开 b 处 A.① B. ②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 ]: 刺激离体神经纤维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 兴奋尚未传到 a 处、兴奋传到 a 、 b 中间 , 或者兴奋已经离开 b 处 , 膜表面上 a 、 b 两点电位都相等 , 因此电表读数都为零。

5.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时 , 该部位 ( B ) A. 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 , 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流 B.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 , 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C.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从零逐渐, 最终表现为内正外负 D.细胞膜两侧电位差逐渐缩, 并且稳定在这一水平 [ 解析 ]: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时 , 如果该部位细胞膜 对钾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 , 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流 , 膜电位将外更正 , 内 更负 , 与发生兴奋的情况不符 ;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个较强刺激 时 , 该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首先增大 , 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 细 胞膜两侧电位差逐渐从外正内负逐渐缩小为零 , 并进一步极性倒转为6.如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前后的膜电位变化, 图中曲线( C )A.a 点前, 膜外电位为负B.b 点时,Na+内流加快C.c 点时,Na+净流入停止D.d 点后, 膜完全兴奋[ 解析 ]:a 点前是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 随着Na+内流的进行, 推动Na+内流的浓度差逐步缩小,b 点时 , 电位差从作为Na+内流的动力(b 点前 )开始转变为阻力(b 点后 ), 因此 ,b 点时,Na+内流减慢; 直到 c点时,Na+浓度差动力与电位差阻力平衡, 净流入停止, 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达最大值 ;d 点后 , 膜逐渐恢复至静息状态。

7.神经元胞体与轴突的相连处叫做轴丘。

实验表明 , 刺激轴丘比刺激其余部位容易引起神经兴奋, 其原因可能是( B )A. 轴丘部位静息电位高 , 因而兴奋性强B.轴丘部位运输钠离子的膜蛋白数量多C.轴丘部位产生的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快D.轴丘部位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多[ 解析 ]: 神经表面电位相等, 如果某一部位高于他处, 将会自发产生局部电流 , 与事实不符; 轴丘部位运输钠离子的膜蛋白数量多,Na+内流快而多 , 就容易引起神经兴奋; 题目论述的是兴奋的产生而非传导; 突触小泡一般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内。

8.有关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神经元内外离子的特异性分布有关B.神经兴奋区有Na+被动内流, 相邻静息区有K+被动外流C.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是局部电流的传播D.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就是指神经细胞膜外的电流方向[ 解析 ]: 静息时 , 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比内侧高,钾离子浓度比内侧低 ,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神经元内外钠、钾等离子的特异性分布有关; 神经兴奋区Na+顺浓度梯度被动内流, 相邻静息区K+顺浓度梯度被动外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质是局部电流的传播 ;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区传向未兴奋区, 与神经细胞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9.如图为甲、乙、丙 3 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 若其中某一神经元受强刺激后 , 在 b、 c、 d、 e 处都能测到电位变化 , 而 a 处没有测到电位变化 , 则受刺激的神经元可能是( B )A. 甲B. 乙C.丙D.乙或丙[ 解析 ]: 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规律, 刺激甲 ,a 、 b、 c、 d、 e 处都能测到电位变化; 刺激乙 ,能让乙、丙各处兴奋, 但甲不能兴奋; 刺激丙 , 甲、乙都不能兴奋。

10.当人的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 但正常成年人在适宜环境下才排尿 , 而不像婴儿或意识丧失的人那样即时排尿 , 这说明( D )A. 形成尿意的神经中枢在膀胱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C.成人排尿反射时间较婴儿长D.排尿反射受不同中枢的分级调控[ 解析 ]: 形成尿意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意识丧失的人也能排尿, 说明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正常成年人能够憋尿, 而婴儿或意识丧失的人不能, 这并不能说明排尿反射时间的长短, 但可以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反射的控制能力不同。

11.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 大脑是直接感知环境刺激的最高级神经中枢B.小脑与人过量饮酒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无关C.下丘脑受损可能造成女性月经周期紊乱D.阅读和理解本题由脑干的不同区域负责[ 解析 ]: 直接感知环境刺激的是各种感受器; 小脑能调节身体的平衡,与人过量饮酒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有关; 下丘脑有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 , 月经周期节律的紊乱可能与下丘脑受损有关;阅读和理解本题主要由大脑的视觉中枢和有关的言语区等负责。

12.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每种激素都能在内环境中被检测到B.一种内分泌腺只能够分泌一种激素C.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类组织细胞D.一个细胞只对一种激素有生理反应[ 解析 ]: 激素都能分泌到血液中, 所以在内环境中都能被检测到 ; 胰岛和垂体等内分泌腺都能分泌多种激素; 尽管有许多激素有专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但也有一些激素能作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 如甲状腺激素几乎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 胰岛素也能作用于多种细胞; 一个细胞上若有多种激素的受体, 就会对相应的多种激素有生理反应, 如垂体细胞既可接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又可接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又如肌细胞既可接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又可接受胰岛素的调节, 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13.血糖浓度升高时, 人体有关细胞对此作出的应激反应是( B )A. 肝脏细胞糖原分解速度加快B.脂肪组织细胞脂肪合成增多C.胰岛各种细胞分泌活动加强D.肌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减慢[ 解析 ]: 血糖浓度升高时 , 人体有关细胞对此作出的应激反应总的效果应当是有利于降低血糖的, 而肝脏细胞糖原分解速度加快, 将会升高血糖 ; 脂肪组织细胞脂肪合成增多, 有利于降低血糖; 血糖浓度升高时, 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而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肌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减慢, 不利于血糖降低。

14.根据胰岛素的作用分析,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人体易出现( B )①葡萄糖利用增加②体重减轻③尿液渗透压升高④糖尿⑤多尿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②③④D. ①②⑤[ 解析 ]: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因此 , 胰岛素分泌不足时, 人体葡萄糖利用会减少, 血糖会升高。

为维持能量供应, 脂肪等非糖物质分解将增多, 体重将减轻; 血糖升高,易导致糖尿 ,进而尿液渗透压升高 ,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尿量增加。

15.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胃酸引起的促胰液素分泌也表现出反馈调节的特点, 据此推测胰液 ( B )A. 呈酸性B. 呈碱性C.呈中性D. 酸碱性无法确定[ 解析 ]: 因为胃酸引起的促胰液素分泌也表现出反馈调节的特点, 所以 ,胰液 pH 应呈碱性 , 以中和胃酸, 减小对肠黏膜的刺激, 使促胰液素分泌减少。

16.有关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描述, 错误的是 ( D )A. 可能由同一个器官分泌B.可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C.从分泌部位到作用部位都经过体液运输D.与靶细胞内受体分子结合后都迅速失活[ 解析 ]: 下丘脑中既有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 又有一些细胞能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神经递质和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都能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神经递质分泌出来后要经过突触间隙液(组织液)扩散到达所作用的突触后膜, 激素分泌后也要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 ; 神经递质和激素虽然与受体分子结合后都迅速失活, 但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分子并不在细胞内, 而是在突触后膜上 , 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分子有的在细胞内 , 也有的在细胞膜上。

17.下列关于激素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A. 机体各项生命活动分别是由不同激素调节B.一种激素的分泌可能受另一种激素的影响C.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解析 ]: 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往往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如血糖调节;一种激素的分泌可能受另一种激素的影响 , 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就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同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影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分泌到血液中运输, 因此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否则激素的持续效应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