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理解:(1)哲学的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
◇运用:(1)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2)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在周国平看来,尼采是个伟大的提问者,他对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断进行追问及思考,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启示我们( )
A.哲学即思考,思考即哲学
B.哲学主要研究人生的意义
C.善于追问及思考的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
D.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哲学
2.周国平认为,信仰就是为人生意义所提供的解释,哲学是通往信仰的道路。对“哲学通往信仰的道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④
5.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存在即被感知
4.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B.可知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2)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完成《导学案》第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为什么说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A.“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科学
B.“无家可归”论者错误地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绝对地对立起来
C.“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D.“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理解:(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理解、识记)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识记、运用)
3、为什么说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
识记)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5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脱出愚蠢。”这段话意在说明( )
你遇到一位几年没见的朋友与他(她)交谈,会产生什么感觉呢?
(过渡)你也许感到他(她)与以前比是“判若两人”,于是想到“一切皆变”、“一切皆动”,即使你没有学过哲学,但实际上你已有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深入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观。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5.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正确看法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6.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四个概念,四对关系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我们现在学的哲学内容,开始层层递进了。从刚开始补课时接触的“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到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走进“哲学”这座大厦的一楼大厅。现在我们就站在这个大厅里,与它相通的是两个楼梯口。一个通往这个实在的世界,一个通往人类的意识。你们此刻要做的是一个选择,究竟想去哪里转转。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学习目标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从哲学的起源看:(理解、识记)
2、从哲学的功能看:(感悟、体会)
归纳: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学习重点)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一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一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3.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哲理,如“画饼充饥”蕴涵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D.只要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7.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