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再障的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
传统学说认为,在一定遗传背景下,再障作为一组异质性“综合征”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
目前认为T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在原发性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明确化疗、放疗史则为放/化疗继发性再障。
先天性再障罕见,主要为范科尼贫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发病,伴随其他遗传性疾病表现。
再障年发病率在欧美为4.7~13.7/106,日本为14.7~24.0/106,我国为7.4/106,总体来说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发病年龄呈现10-25岁及>60岁两个发病高峰,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
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
再障的临床表现国际上,再障分为重、轻型,我国相应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1、贫血:有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
急重型者多呈进行性加重,而轻型者呈慢性过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等。
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
急重型者多有发热,体温在39oC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
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龈血、眼结膜出血等。
深部脏器可见呕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阴道出血,其次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
轻型者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虽然大多数再障是原发性的,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仍可提供一些先天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线索。
范科尼贫血患者一般在3-14岁出现临床症状,但有极少数可能出现在30岁以后。
在儿童及年轻的患者如果出现身高、咖啡斑及骨骼的异常常提示可能为范科尼贫血。
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中位发病年龄约7岁,有黏膜白斑病、指甲营养障碍及皮肤色素沉着。
肝炎相关性再障多在发病前2-3个月有黄疸史和肝炎史。
虽然证据不够确凿,但许多药物及化学物质都和再障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
应详细患者发病前6个月内的用药史、化学物及毒物接触史和暴露史。
再障诊断与分型1、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涂片再障全血细胞计数表现为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成熟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相对增多。
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计数成比例的降低,但在再障早期可表现为一系减少,常常是血小板减少。
贫血常伴网织红细胞减少,多数再障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部分可见到大红细胞以及红细胞不均一性。
中性粒细胞无病态造血,胞浆可见中毒颗粒。
血小板数量减少,但涂片中无异常血小板。
胎儿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对于判断成人再障者是否为遗传性也有重要意义。
2、骨髓检查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是必需的检查。
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可见较多脂肪滴,粒、红系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多数骨髓小粒空虚。
红系可见病态造血,不能以此诊断为MDS。
骨髓活检至少取2cm标本,显示造血组织减少。
骨髓活检可以评估细胞比例、残存造血组织情况,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至关重要。
多数再障表现为全切片增生减低,少数可见局灶性增生灶。
再障患者的骨髓活检中网硬蛋白不增加亦无异常细胞。
3、诊断与分型诊断:(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1)血红蛋白<100g/l(2)血小板<50×109/L(3)中性粒细胞<1.5×109/L。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分型:(1)重型再障-I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I):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或/和出血;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网织红细胞<15×l09/L、中性粒细胞<0.5×l09/L[<0.2×l09/L者为极重型(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 VSAA)]、血小板<20×l09/L;骨髓广泛重度减低。
(2)重型再障-Ⅱ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Ⅱ):轻型再障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达SAA-I型标准。
(3)轻型再障:不达SAA-I型、SAA-Ⅱ型标准的再障为轻型再障。
鉴别诊断(1)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铁含量测定严重的铁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不足,亦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若存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须纠正之后在评价造血功能。
(2) 自身抗体筛选B细胞功能亢进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可以产生抗造血的自身抗体,引发造血功能衰竭。
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引起骨髓纤维化、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应检查抗核抗体及抗DNA抗体等。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应检测骨髓细胞膜上自身抗体。
(3) 溶血性疾病最主要的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典型PNH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
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易误诊为再障。
但该病主要特点是:动态随访,终能发现PNH造血克隆。
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是诊断PNH的敏感方法。
部分再障患者会出现少量PNH克隆,可以保持不变、减少、消失或是增加。
这是PNH患者的早期表现,还是提示该再障患者易转化为AA-PNH综合征,尚不清楚。
但若这些患者有实验室或临床证据表明存在溶血,应诊断为PNH。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提示存在长期血管内溶血,有利于PNH的诊断。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胆红素水平、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定量对于评价PNH的溶血有一定作用。
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前者可测及外周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后者可测及骨髓未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
这两类血细胞减少患者Th2细胞比例增高、CD5 的B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清IL-4水平增高,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好。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尤其低增生性者,亦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低增生,易与再障混淆,但MDS有以下特点: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病态造血,血片或骨髓涂片中出现异常核分裂象。
MDS 可伴骨髓纤维化,骨髓活检示网硬蛋白增加,而再障不会伴骨髓纤维化。
骨髓活检中灶性的髓系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非MDS所特有,因再障患者骨髓的再生灶时也可以出现不成熟粒细胞。
红系病态造血再障中亦可见,不做为与MDS鉴别的依据。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对于再障与MDS鉴别很重要,若因骨髓增生低下,细胞数少,难以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象细胞,可以采用FISH。
目前推荐的FISH套餐是5q31、CEP7、7q31、CEP8、20q、CEPY和p53。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认为有少部分所谓“非典型再障”在诊断时出现了细胞遗传学异常,那么这是真正的再障还是MDS,有待探讨。
但是2008年WHO的MDS诊断分型标准中认为,单有-Y, 8或20q-者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者,若无明确病态造血,不能依遗传学异常而诊断为MDS。
对此的解释是,这些患者常常对免疫抑制治疗有较好效果,那么这些患者是不是诊断为再障更合适。
在儿童再障中出现遗传学异常,尤其是 7常提示为MDS。
在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细胞遗传学克隆。
(5) 低增生性白血病特别是白细胞减少的白血病和低增生性白血病,早期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外周全血细胞减少,易与再障混淆。
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幼)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t(8;21)易位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可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分类多可鉴别之。
(6) 毛细胞白血病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伴单核细胞减少,骨髓常干抽。
骨髓活检可见到毛细胞呈“煎蛋”样浸润骨髓间质、网硬蛋白增加。
免疫表型显示CD20 ,CD11c ,CD25 ,FMC7 ,CD103 ,CD5-,CD10-和CD23-肿瘤细胞。
脾肿大常见,毛细胞白血病者经切脾和干扰素治疗能有很好效果。
(7) 转移性肿瘤肿瘤骨转移可以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但骨髓涂片和活检中能见到转移的肿瘤细胞,有时血片可以见到不成熟造血细胞。
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可以用于再障增多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瘤骨浸润的鉴别。
肿瘤骨转移者骨髓活检常伴骨髓纤维化。
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能提供肿瘤的一些迹象,并指导相关的肿瘤检查,利于寻找原发病灶和指导治疗。
(8) 骨髓纤维化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骨髓常干抽。
骨髓活检见到网硬蛋白增加和纤维细胞。
骨髓纤维化因出现髓外造血,血涂片可以见到不成熟造血细胞,伴脾肿大,常为巨脾。
无脾肿大的骨髓纤维化继发于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9)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常在溶血性贫血、接触某些危险因素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骤然下降,网织红细胞可降至零,骨髓三系减少,与SAA-I型相似。
但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在充足支持治疗下呈自限性,约经1月可自然恢复。
(10) 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淋的1%-2%。
通常在儿童骨髓衰竭后的3-9个月出现急淋,中性粒细胞减少较血小板减少更严重。
有报道儿童重型再障者转化为急淋,这些患者的骨髓衰竭是再障,还是急淋的白血病前期,有待讨论。
完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白血病免疫表型有助于确定诊断。
(11) 先天性再障范科尼贫血(FA)常称为先天性再障,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质异常性疾病。
表现为一系/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伴发育异常(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器官发育不全等)、高风险发展为MDS、AL及其它各类肿瘤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范科尼基因”、细胞染色体受丝裂酶素C或DBA试剂作用后极易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