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企业文化最新版教学课件第3章
企业文化最新版教学课件第3章
如追求金钱,地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等。 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如不安于现状,有竞争意识,敢于冒险。 如讲究眼前实在的利益和个人满足等。
如排斥和自己的能力、地位、专业差不多的成功者,拆台、攻击、猜疑等。 如屈服于权势,欺软怕硬,唯唯诺诺等。 如圆滑,说谎,自欺欺人等。
如对人博爱,宽厚以待,富有悲悯之心,诚挚之情等。 如临危不惧,宁折不弯,不屈辱求荣,不卑不亢等。 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难相助,有情无我等。 如孝敬长辈,忠心为国,不背信弃义,不忘恩负义等。 如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以理服人,以智取胜等。
二、中国员工的特点
许玉林:“人力资源管理的八条圣经”
(一)人性是恶的。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如果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就是对对方的不信任,因此,需要给员 工充分的尊重并依靠对方的自觉.即“X理论” 许玉林主张:在基于“人性是恶”的管理假设下实施严格的管理,即“Y理论”。 (二)人是自由而散漫的。 •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人趋于散漫,人必须在制度与纪律的约束下才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二、价值观与民族文化
(二)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评述 • 在全球范围内,霍夫斯泰德找到了作为衡量民族文化核心的价值观的维度并进行测量。 • 使国家之间在文化价值观上进行比较真正成为可能,它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比较要素。
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希腊 意大利 墨西哥 新加坡 瑞士(德语区) 美国 委内瑞拉 中国(不含港澳台)
(四)家庭观念浓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 眼中,家和国是同构的。
一、中国文化的特点
(五)注重中庸之道。 讲究“过犹不及”,提倡行动有度。
(六)维护君主权威。 面对人们因这样的传统而形成的倚重权力、 看重权力的心理,领导者应如何科学地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值 得思考的问题。
(七)学而优则仕。从科举制到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以及“学而优 则商”观念的出现,多元化。
表3-4 中国民族性的历史观点统计
基本含义 如对人博爱,宽厚以待,富有悲悯之心,诚挚之情等。 如临危不惧,宁折不弯,不屈辱求荣,不卑不亢等。 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为难相助,有情无我等。 如孝敬长辈,忠心为国,不背信弃义,不忘恩负义等。 如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以理服人,以智取胜等。
如谦和忍让,不偏不倚,调和适中,忍让求和等。 如不讲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不顾社会利益,损公利己等。
表3-5
人格特质评分表
均值 4.05 3.92 3.87 3.75 3.10 2.91 2.33 0.01 -0.63 -2.77 -3.58 -3.69 -3.83 -3.83
标准差
1.561 2.020 1.532 2.170 2.362 2.182 2.571 3.448 2.553 2.769 2.102 2.356 1.976 2.025
责任感、忠诚感及安全感。 • 意愿: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包含八种行为倾向,即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
耐抑制、谦让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以及内外有别。
二、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二)关系取向: 中国文化中或者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式化(角色化): 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例如,“我是某某的儿子”
性研究的总结, 结合历史上对中国人人格特质的研究和现实中常见的心理现 象设计了14项人格特质。 • 其次,在正式调查前,沙莲香对关于中国民族性的历史观点进行了适当舍弃。 如,关于不洁、不守时、生命力强的观点,沙莲香认为这些现实不应归结为 中国民族性本身。
一、中国人的民族性研究
人格特质 仁爱 气节 侠义 忠孝 理智 中庸 私德 功利 勤俭 进取 实用 嫉妒 屈从 欺瞒 仁爱 气节 侠义 忠孝 理智
一、中国人的民族性研究
(二)量化研究
• 考虑到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人格特质评价差异的影响,沙莲香从年龄、学历、职业三个 角度进行了分析。
• 总结:
1. 广大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突出。
2. 效益意识的日益强化是现代人观念变革的重要标志。
人格特质 气节 忠孝 仁爱 理智 勤俭 进取 侠义 中庸 实用 功利 私德 屈从 嫉妒 欺瞒
等。 • 关系互依性(回报性):强调两造角色的对偶性,每一个角色的行为规范,都与对应的角色的行为密切
关联、密切配合。 • 关系决定论: 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决定了如何对待对方及其他的相关事项。 • 关系宿命观:“中国人很能忍受物质生活环境的脏乱,但却很怕社会生活环境的变乱或动乱。”等。 • 关系和谐性。
企业文化
——基于人类学和管理学的视角
第3章 企业文化与背景
历史和文化的互相嵌入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的特点 中国民族性研究和中国的员工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 • 熟悉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研究五维度 • 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 • 能洞悉中国人的民族性,掌握管理中国员工的要点 • 了解文化、价值观、人格和民族性的研究意义
二、价值观与民族文化
(一)在人类学与管理学之间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表征国家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五个维度: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4.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5.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short-term orientation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一、文化人类学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二)文化模式学说
2.本尼迪克特(心理人类学):
• 文化模式理论:人类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特征不同,文化模式是文化中 的支配力量,赋予人们行为的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 之中。
• 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 文化人类学直接应用于现实的杰出范例 《菊花与刀》。
一、文化人类学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12国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得分举例
权力距离 36 39 35 68 60 50 81 74 26 40 81 80
不确定性规避 51 48 66 86 112 75 82 8 56 46 76 30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90 80 89 71 35 76 30 20 69 91 12 20
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61 52 25 43 57 70 69 48 72 62 73 66
一、中国人的民族性研究
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壹)》、《中国民族性(贰)》
沙莲香认为:民族性,或者说民族性格、国民性,表示渗透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 化中的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或意义,具体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 族性格、风采。
一、中国人的民族性研究
(一)质化研究 • 研究的目的:对中国民族性的结构进行分析。 • 首先,沙莲香对结构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中国民族
第1节
第 组一织节文历化的史概念和文化的互相嵌入
一、文化人类学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一) 文化与价值观 在文化人类学中,价值观是区分文化类型的标准;在社会学领域
中,社会学家视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一种符号系统(shared symbolic system)。
1.林顿对身份、角色的研究 • 身份被认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当具体到每个人时,要依据与他 人的关系或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才能确定。角色需要履行与身份 对应的行为,与身份密不可分。 • 任何人在社会结构中都要扮演各自特定的角色,社会功能的正常发 挥依赖于个体对其身份和角色的准确适应。
(八)缺少宗教情怀。在中国古代,宗教虽然兴盛,但从总体上看 皇权高于宗教权力。
二、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杨国枢:社会取向是中国人在其生活圈中的运作或者适应方式, 其包含的四种次级取向则代表四项次级运作或适应方式。
四种次级取向: • 个体如何与团体融合(家族取向) • 如何与其他个体融合(关系取向) • 如何与权威融合(权威取向) • 如何与非特定他人融合(他人取向)
次级取向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权威取向 他人取向
表 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主要互动或运作特征
特殊内涵
家族延续 家族富足
家族和谐 家族荣誉
家族团结 泛家族化
关系形式化 关系宿命观
权威敏感 顾虑他人
关系互依性 关系决定论
权威崇拜 顺从他人
关系和谐性
权威依赖 关注规范
重视名誉
第3节 中国第 组一织民节文化的族概念性研究和中国的员工
(二)文化模式学说 3.玛格丽特·米德 • “来自南海”的研究
争论:青春期究竟是由文化决定,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特殊经历,还是由 生理变化造成的普遍症状?
研究: 对萨摩亚三个相邻小村庄的少女进行观察。 发现:青春期对她们而言并不是一段困难、动荡的时期,在心理上也没有出现 危机和突变。 结论: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 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 • 文化传承与代沟。 将全部人类文化传承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塑文化(pre-figurative)、 同塑文化(co-figurative)和后塑文化(post-figurative)。
二、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一)家族取向: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 人。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在对家族的认知、感情和意愿等方面各有特点: • 认知: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主要强调六种互相关联的事项,即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
族团结、家族富足、家族荣誉、泛家族化。 • 感情: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主要有六种互相关联的感觉,即一体感、归属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