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形态演变及其旅游文化开发价值[摘要]泰山封禅祭祀建筑,因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而建,以祭天祀神为基
本功能,以台坛、明堂、庙宇为主要形态,随帝王封禅祭祀的历史发展而演变。
至今,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最后形态——庙宇建筑,仍然得以完整保存,其历史文化价值依然是泰山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
但是,封禅祭祀台坛建筑、明堂建筑却已经消亡,这是泰山文化旅游的一大缺憾。
恢复封禅台坛建筑、明堂建筑,重现古代帝王封禅景观,将弥补泰山文化缺失的一环,使泰山封禅祭祀文化景观复归完整,具有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
[关键词]泰山封禅;古建筑;旅游文化
泰山古建筑中的封禅祭祀建筑,是专为满足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需要而建,它们以祭天祀神为基本功能,以台坛、明堂、庙宇为主要形态,随帝王封禅祭祀的历史发展而演变。
本文试以泰山封禅祭祀建筑三类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和泰山现有建筑遗存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建筑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泰山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依据。
1泰山封禅祭祀的台坛类建筑
泰山最早的封禅祭祀建筑,已难确证。
《尚书·舜典》载:“(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岳,柴。
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2]柴望之祭是否筑坛,尚无发现。
“周制,十二年一巡狩。
”[1]周天子祭祀泰山是否筑坛,也无明确记载,参考《礼记·祭法第二十三》中天子郊祀之制,云:“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瘗埋於泰折,祭地也。
”泰坛为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
泰折为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
此与泰山封禅天地的方式相同,而明言祭祀的建筑为坛。
以此类推,周代时,天子于泰山祭祀天地,应当有坛。
秦代古封禅坛遗址,是可考的泰山最早台坛类建筑,原建筑位于今泰山极顶玉皇庙前,今已为玉皇庙取代,只有一座石阙保存了下来,就是今玉皇庙前的无字碑。
其后为西汉封禅坛遗址,在今玉皇庙北部。
《史记·封禅书》记汉武帝封禅,“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阴道。
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
……五色土益杂封。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记载中至少有两个台坛建筑:泰山下的封坛、山顶的封坛。
建材用五色土。
大约建筑时用水润土以方便成型,所以坛封好之后,白天太阳照射,蒸发的水气自缝隙中冒出,成为“白云起封中”的景象,被捧为奇迹。
从司马迁记载的建筑尺寸看,山下之坛是一座直径一丈二尺、高九尺的坛。
这是关于泰山封禅祭祀台坛建筑规模最早的记载。
东汉时,关于泰山封禅祭祀台坛建筑形制的记载更加明确。
《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记光武帝刘秀封禅:“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
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
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
上有方石,四维有
距石,四面有阙。
”此处所记东汉光武帝登封台,其位置在今玉皇顶玉皇庙山门处。
台为圆形,直径三丈,其上建坛,方形,边长一丈二尺,上有方形石块。
坛的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角有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所”,而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石阙,形制如今存秦石阙(无字碑)。
马第伯描述的这一建筑,基座为圆形的台,其上为方形的坛,形制、大小有了明确的记载。
唐代国力强盛,封禅的投入也更加巨大,祭坛的形制也趋复杂,体积又有增大。
《新唐书》记唐高宗封禅:“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圆坛山南四里,如圆丘,三壝,坛上饰以青,四方如其色,号封祀坛。
”增加了壝三重,也就是在祭坛四周建了三重低矮的围墙。
山顶所建圆形登封坛,“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一壝,号登封坛。
”较东汉时的径三丈,扩张为径五丈,高九尺,符合“九五”至尊之数。
而且周围也有一圈矮墙。
如此庞大的体积,泰山极顶已经放不下,所以建坛地点改在了日观峰。
“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三壝。
”(同上)这是按照“天圆地方”之说,于社首山建方形降禅坛。
其后唐玄宗封禅时延续了这一形制规格。
《新唐书》记:“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
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
又积柴为燎坛于圆台之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六尺。
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
又积柴于坛南为燎坛,如山上。
”(同上)其中山顶的登封坛,底层是径五丈、高九尺的圆台,上建边长一丈二尺的方坛。
燎坛积柴的体积也有了明确记载。
山下的封祀坛也明确记载为三层。
宋真宗封禅时,建于山顶的封祀坛与唐代略同,山下封祀坛与禅地的社首坛则更进一步。
《宋史》载:“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陛,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
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
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玄,四面如方色;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
社首坛,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
又为瘗埳于壬地外壝之内。
”山下的封祀坛变为四层,禅地的社首坛也为三层,其规模形制已经达到巅峰。
泰山所有古建筑中,历代帝王封祀之坛应当是地位最高的,然而,由于其损毁最彻底,所以现代反而湮灭无闻。
考其毁坏原因有三:一是坛以土堆建而成,自然难以久存。
如山下诸坛,多在封禅之后,渐渐颓圯,至现代仅存遗迹,至今日则全部毁形灭迹。
唐高宗之封祀坛,又称舞鹤台,“民国间,坛犹存,当地居民呼曰‘南骨堆’,亦称‘焦赞台’。
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施家结庄河北修建飞机场,将坛铲平。
故址在今迎春中学南门一带。
”宋真宗之封祀坛,“新中国成立后,坛犹存,当地居民呼曰‘东骨堆’,又曰‘孟良台’。
1959年,章家庄进行农田建设,将坛铲平。
故址在今化肥厂一带。
”宋真宗之朝觐坛,“坛、碑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
当地居民呼此坛曰‘南坛’,1970年后因扩建城区,坛平,故址在今开关厂一带。
”二是被其他建筑夺址覆盖。
如山顶台坛建筑,又因地狭神多,后来之权势大者,多强拆前人建筑,翻建为自家庙宇,所以玉皇顶之秦汉登封坛古代就没了遗迹。
三是坛的文化属性所致。
封禅诸坛,是为帝王封禅而建,依存于封禅制度的实行。
它的文化属性单一,不具备其他文化功能,也无法转化为其
他的文化形态。
当封禅终结,为封禅而建造的封禅之坛,失去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关注、封禅制度的维系和朝廷的物质投入,封禅之坛的建造和维护也就无以为继。
而且,后代王朝的封禅本身就意味着对前代的否定,即所谓“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而封禅本身被否定后,封禅之坛的命运也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