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
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
(1)未病先防: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勿犯王法,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
(2)有病早治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
太过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不及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气候与时令不相符即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病。
2.五邪特性及中人规律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
清邪:雾露之邪。
浊邪:重浊之湿邪。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风(大邪)大而散漫中表中于前风令脉浮
寒(小邪)小而收引中里中于暮寒令脉急
雾(清邪)轻清居上伤于上雾伤皮腠
湿(浊邪)重浊居下伤于下湿流关节
谷饪隔宿不化居中从口入食伤脾胃
二、论治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二)表里同病。
(三)痼疾加卒病。
(四)审因论治。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调补脾脏。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邪更盛,谓实实。
1.为什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规律传变。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实证),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虚证),则己所不胜侮
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2.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心火旺制约肺金而不克木。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和中气,补土制水,肾不亢害凌心,心火旺制约肺金而不克木。
应用举例:
(1)肝虚证
乌梅丸:乌梅、当归、黄柏、黄连、细辛、附子、蜀椒、桂枝、人参、干姜、白蜜
陈念祖:味备酸甘焦苦。
性兼调补助益。
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2)肝实证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姜、枣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甘草
3.治未病的原则
上工通晓脏腑之间相互传变的规律,在肝实脾不旺时,先治不旺之脾,防止肝病传脾。
在肝木虚时可以通过调补心火和脾土,充分调动利用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机体达到平衡。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蔓延。
这就是“治未病”的原则。
4.虚实异治的原则
正治:
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补虚泻实。
误治:
虚证用泻法--虚虚;
实证用补法--实实。
李世材:“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
”
(二)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
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清便自调:“清”同“圊”。
这里作动词用。
清便自调,指解大便正常。
先表后里---为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里气不虚者。
先解表可防止表邪内陷。
先里后表---为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为急者。
若攻表,不救里,会致亡阳欲脱。
表里同治---为兼治法:适用于表里证情都不可忽视者。
(三)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
痼疾:指难治的慢性病,患病日久。
卒病:指突然发生的疾病,属于新病。
卒病与痼疾本身的性质和病机的特点
痼疾日久势缓,根深蒂固,变化少,难以速愈;
卒病新起势急,邪气尚浅,变化多,其病易除。
治则
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治新病同时必须照顾痼疾,以防其相互影响。
(四)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7)
在脏:指在里。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多与体内痰、水(如牛皮癣)、瘀血、宿食有形实邪相合,此时,医生应审因论治,攻逐有形之邪,使无形邪气失去依附而病痊愈。
小结
理论基础: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
发病学基本观点:邪正双方力量对比。
病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预防:内养正气,外御邪风。
杂病治则:治未病;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新旧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