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八)
[补曰]所谓十八九十一百八病,古必实有名目,今无考据。

浅注之说虽通,不必果合经旨。

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为医者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急而身体疼痛者,表证亦不可缓,二者相权,急当先救其下利清谷之里;姑且后其表之身体疼痛,若服药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痛者,急当救表也。

此言证有表里之殊,治有缓急之异也。

伤寒论中最详,不必多赘。

夫病者有平时之痼疾,而加以一时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难拔,审其先后,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里之不同,治者权缓急而分其先后,此言病有新旧之不同,治者审难易而分其先后也。

师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有得之情志相胜者,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悲胜怒之类。

有得之时日者,如病在肝,愈于丙,喜得子气,制其胜我之类。

有得之饮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酸;肾色黑,宜食辛是也。

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于丙丁,起于甲乙;心病愈于戊己,起于丙丁;脾病愈于庚辛,起于‘喊己;肺病愈于壬癸,起于庚辛;肾病愈于甲乙,起于壬癸是也。

五脏病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也。

而且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何以谓之不喜,与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

不仅以所恶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举一端而言之,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脏气为邪气所变,而食之转助病气,必发热也。

若伤寒证,渴欲饮水少与之法,不在此例也。

此一节,言病以脏气为本也。

五脏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宜,足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

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者,谓失其所宜,适以忤脏气而助邪病也。

所得所恶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广。

[正日]浅注添各得字,勉强嵌入,并无确据,虽义例颇多,究与原文未合,幸下节得字,尚可互证。

夫诸病在脏,法宜攻下,而阳明六腑则不传,腑犹脏治也。

若果实在肠胃,虽十日不更衣,无所苦,谓不宜急下也,而唯阳明、少阴中,有急下之证。

夫日急下,
以当直攻而无疑矣。

然攻之一法,最为元妙。

若欲攻之,当随其所同中得其所独而攻之。

阳明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日阳明病,发热汗多者;一日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此急防其悍气盛而阴绝也。

少阴中得其急下三证,一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干者;一日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一日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将自焚也。

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见其渴者,即论中所云,少阴病下利
六七日咳而呕渴,必烦不得眠者是也。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也。

二证均与猪苓汤。

寓育阴于利水之中,则热从小便去而渴亦止,此与攻下法相表里也。

余皆仿此。

此一节,言邪之在脏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于随其所得四字。

徐忠可顺文敷衍绝无发明,尤在泾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正日]得者,合也。

古训相得为相合。

《内经》云:五脏各有所合。

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攻字,古训治不尽训。

攻下,观下文。

如渴者,与猪苓汤,即是随其所合以攻治之也。

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

仲景举猪苓汤,以证随其所得攻治之法,又言余仿此,则知心痛治小肠.肺病治大肠,肝治胆,脾治胃,其余皆不外此。

总见病在脏者,随其所得而攻治之耳,义甚明了。

后人误解得字,又误解攻字,又不玩诸字、如字、余皆字,所以错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