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第二题:
材料1
美国有一种连锁店,叫“塞问一来问”,是一种日用品商店,它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方便换利润。它就开在居民区里,早上7点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所以叫“塞问一来问”。
店里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服务也非常周到,但是它的价钱比商业区里稍贵一点,这种连锁店在美国非常红火,利润很高。
材料2
台湾的一个老板于是把这一连锁店引进了,也开在台湾的居民区里,经营的方式和美国的一模一样,可是三年下来,生意却越做越淡,并且亏的一塌糊涂。经营的失败,迫使老板和大大小小的经理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行、在台湾就不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分别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这是因为: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9、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答案要点】
(错误)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答案要点】
(错误)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
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台湾的游客很多,学生也很多,而他们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方便,而价钱贵一点、便宜一点,他们是不太在乎的。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答案要点】
(正确)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6、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
(正确)
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2、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正确)
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正确)
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材料3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远,开车也要好半天,台湾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较图方便,不在乎一毛、两毛的,而台湾的家庭主妇很在乎一毛、两毛钱,宁可多走路,也不愿花那冤枉钱,因此,想挣她们的钱是很难的。但是通过调查,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