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史
两宋著名书院 (1)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 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 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宋真宗亲自召见 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 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 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 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 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2. 官学三兴与书院的流变
• 兴办官学的原因:①经过休养生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繁 荣,政府具备发展关系的实力②对“不务耕而求获”的 科举制度的不满(自隋唐以来学校和科举就成为封建社会取士和养士
的正途,宋初无力兴学而大倡科举,扩大科举名额,而书院数量规模有限, 导致士人贪图名利不务实学)
• 三次兴学: ①庆历新政:范仲淹发起,内容主要有,“精贡举”, 整顿国子监,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 ②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兴办学校,在太学实施三 舍法,以三舍进取替代科举考试。 ③蔡京兴学:建辟雍,增加州县学学生名额,加强国 家队官学教育的行政指导。
• 石光山书院、瀛洲书院、李公书院、张说书院:士 人读书治学之所 • 松洲书院:服务范围有个人扩展到众人,负起向社
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
动
2. 源于官府的文化学术传统(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
• 丽正、集贤书院的设置:官府的学术文化机构
•
•
职责:聚藏群书、校理经集
文化学术活动:出书、藏书、讲学、赋诗、顾问
4. 书院在南宋走向成熟的标志 • 书院各项工作规范化 书院的建筑格局基本相同;书院活动规范化(研 究学术、讲学传道、收藏图书、复印图书、祭祀圣 贤及经营学田);书院职事分工明确,组织管理队 伍比较完备;制定了书院的规章制度(《丽泽书院 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 书院祭祀对象个性化 除了儒家先贤,还祭祀能够象征本书院学术渊源 与特色的人物 • 书院教学方式多样化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相互启发;开展不同层次 的讲学活动
(二)书院的初期的功能形态
1.唐代官方书院:
征求图书、刊籍经集、收藏典籍、类分甲乙、讲
论儒道、申表学术、撰辑文章 、招贤论典、顾 问应对
2.唐代民间书院:
论政治、研究著述
二、两宋时期:书院教育功能和制度的确定
(一)北宋:名扬天下——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
(二)南宋:理想与规范——书院制度的确立
1. 南宋书院的特点: 南宋时书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其最 大的特点是——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作为一 种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确立。 表征:①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 ②书院教育制度完全确立
2. 历史条件 •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希望
(2)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北门外石鼓山。山似半岛耸立于
蒸水与湘水汇合处,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宋至道三
年(997)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 1035),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睢阳书院、白鹿
书院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的理
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讲学,使石鼓又空前为之一振。还有 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军事家、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夫 之等分别到紫游览或讲学,并吟成不朽的诗篇,镌出不可磨 灭的碑记,详尽生动地描绘了石鼓的形胜。
• 三次兴学对书院的影响: 官学的普遍建立及其权威地位的确立,意味着书院替 代官学作用的完成,在兴学运动过程中,办学成效显著 的一些书院改变角色列入官学阵营,也有一些被废弃, 停办或改作他用。但得力于以士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的 支持,北宋后期书院人在继续发展并且数量不断增多, 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例如随着古文运 动的深入发展,理学兴起,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利用书 院进行讲学,传播其学说,(程颢程颐于嵩阳书院讲学) 为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5.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 达数百人。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 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周时,改为太乙 书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 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 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 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 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 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 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 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 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 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
• 儒学诠释的平民化:王、湛学说平民化诠释
• 新型书院出现:军事书院、社团书院、王府书院、
仕学书院
• 编修书院志,对书院历史文献资料综合整理
5. 三毁书院
• 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湛讲学
• 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
• 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 张居正后,明王朝政治腐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书院遭到破坏,元朝政治中心在
北方,着力引导理学北传,北方书院得以迅速发展 2. 官方深度介入 • 实施严格繁琐的书院报批手续 • 山长官学化,控制书院领导权
• 介入学田,掌控书院的经济命脉
• 政府直接创办官办书院,强化书院的官方色彩 3.多民族共建书院
(三)元代书院的两个缺陷
1. 与元朝辽阔疆域相比,元书院数量寥若晨星 2. 官方深度介入的本质是为了有效控制书院,让书院 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书院独立品格和自由精神。
(3)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 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 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 张其事。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 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 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 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 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 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 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 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3.王、湛后学与书院的辉煌 • 王守仁和湛若水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 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 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有一次推动了书 院的勃兴
• 王、湛及其后学在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历史百年,以联讲会、立书院的形式营造明代书院 的辉煌局面
4.明中期书院的新特点 • 面向平民:城镇官府书院对平民开放,
三、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一)推动元书院发展的两只巨轮
1. 宋遗民栖身书院,讲学传道
自己创建书院讲学;接受官方聘请讲学书院;栖身乡人
或弟子创办的书院中
2. 元政府积极的书院政策 中统二年,世祖下诏禁止侵扰书院。保护书院田舍,鼓 励私人创办书院
(二)元代书院的成长
1. 空间扩张——向北推广
四、明代:书院的繁荣与辉煌 (一)明前期:在低谷中徘徊
• 元、明朝代更替中书院受战火波及,玉石俱焚, 陷入沉寂
• 明朝前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的教育理念,政策上抑制书院支持官学(确立从中
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系统;朝廷从生活待遇上给政策,吸
引学生入学;官学学生政治前途光明)
(二)从压制到认可:明书院发展曙光重现
(二)南宋:理想与规范——书院制度的确立
(一)北宋:名扬天下——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 1. 北宋书院的特点:
• 替代官学的角色,承担国家最主要的教育任务
官学不兴,有责任感的中国士人分担教育职责,聚书山林, 建院讲学 • 教育功能的强化 书院和科举相结合——下系于民,上通于官,即使民众的 求学之所,也是官府的养士之场
•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 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 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 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 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 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 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 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对于 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 响。
1. 背景:高度集权国家政权走向腐败,中央官学失
去在国家教育中的价值,地方官学质量堪忧;学校教
育目标功利化;科举制度弊端显露 2.书院复兴: • 作为书院旗帜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得以修复 • 朝廷对书院建设转向认可支持(诏令复建书院、给
书院赐额)
• 地方官成为这一时期书院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高潮:辉煌与灾难并生
1.王守仁的书院观
• 对书院的定位:“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补救官学
的流弊,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 • 以书院作为宣讲、扩大自己学说的基地
• 关注讲会,致力讲会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