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春(第一课时).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春(第一课时).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2.通过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写。
3.通过自我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评价
任务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热爱自然,关心自然。
2.学生能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年月日
学情分析
《春》是初中语文的第一篇课文,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由于小学和初中教材内容、难度、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有较大的差别,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过渡:重视文本细读,夯实基础;重视习作,加强练笔;适当拓展,启发思考。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能领悟文章的内涵,并能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导
思
议
展
评
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景物:有清脆的鸟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灼灼的桃花、温暖的春水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这篇文章中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
联结新旧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春意,进入情境
学生能掌握正确读音
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文章结构
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同学能正确作答
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盼春(1)
春醒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草图
春花图
春绘春(2-7)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颂春(8-10)
教学反思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偷偷”、“钻”等词语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传神地表现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小草的色彩。“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用了反复的修辞格,嫩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的,长满了园子和田野,视线所及之处都是这绿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这春草绿得多么诱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小草柔嫩的姿态。作者从春草的颜色,写到春草的多,再写到春草的姿态,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图,试着从画面、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并表达出来。
教师示范:春醒图:“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了“拟人”辞格。在作者的笔下,春风轻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仿佛一个“刚睡醒”的人,“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既抓住了春天太阳的特征,写出太阳的颜色和温暖,更赋予春阳人的神韵。整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拟人”、“排比”的套用,从大处着笔,对山、水、太阳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画,简明地勾勒出初春的总轮廓。为下文深层次、多视角地描绘春景图做铺垫。
春风图:作者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并运用比喻手法,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方面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非常亲切可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和花的香从嗅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润与芬芳。嘹亮的笛声、清脆的鸟鸣、与轻风流水相应和,组成一曲优美的春天交响乐,从听觉方面写出春风的轻柔。“高兴”“卖弄”是拟人,写出了鸟儿的自由和自豪,借鸟儿欢快的表现,衬托出春天的美好。
这篇文章被称为“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修辞、高妙的表达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春之图景。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课文对春的描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描绘了哪些图景?
1.盼春
2.春醒图
3.春草图
4.春花图
2-7绘春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8-10颂春
春花图: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将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描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又从色彩的角度将桃花、杏花、梨花描绘得多姿多彩,鲜艳夺目。使整幅春景图的色彩更为丰富、润泽。又运用通感的修辞格,将视觉所见的色彩和嗅觉所闻的芬芳转化为味觉的甜,既渲染了花香馥郁,令人沉醉,又暗含了春华秋实之意。“闹”字将蜜蜂人格化,既表现出蜜蜂的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地上的野花,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野花比作星星,体现了野花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有一种花团锦簇的感觉。“眨呀眨的”运用了拟人手法,既赋予野花生动活泼的人类特点,也说明此时有轻风吹拂,野花随风拂动,就像星星在眨。在这副图景中,作者从树上的花写到花下的蜜蜂蝴蝶,再写到地上的野花,视线由上往下,富有层次感。
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课题
春
时间
2019.9.11
节次
第1节
主备人
周兰
来源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课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周兰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阅读的认识的相关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检查预习情况:
1.校正读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黄晕(yùn)蓑(suō)窠巢(kēcháo)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想象画面,领略景物之美;通过朗读,感受声韵之美;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春》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春天感情和生命,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一幅优美的春之画卷,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雨图:作者将连绵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三个比喻连用构成了排比,写出了雨的形态:细和密。接着“织”字,表现了雨横竖交错的样子,将雨的形状特点描写得特别生动、形象。“薄烟”则描绘出春雨朦胧的画面。“绿得发亮”和“青得逼你的眼”,加深了春景图中树叶的“绿”和小草的“青”,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
总结: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的?
明确:春天是温暖的、绿色的、欢快的、美丽的、浪漫的、五彩缤纷的、热闹的、温柔的、舒适的、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朝气蓬勃的……
仿照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选取某一个景物,写一段话。
教师示范:春水:小溪在鹅黄色的温暖中悄悄地融化了,开始释放出她的生机,她活泼,她机灵,她叮叮咚咚地流向远方,捎去快乐,捎去祝福,捎去春天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