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56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56

人教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即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雷雨》。

6..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

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

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初中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呼喊暴风雨,让暴风雨冲刷出一个新世界。

二十年代在周公馆也发生了一场雷电交加的疾风暴雨,他毁灭了周鲁两家,直至死的死,疯的疯,痴呆的痴呆,出走的出走,这场暴风雨预示了什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蜚声剧苑,驰名中外的曹禺力作《雷雨》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节选,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戏剧知识和作者简介:1、戏剧知识:单元知识短文告诉我们,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

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投影:“话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

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课文节选的是该剧第二幕中的一个片断。

三)理清剧中人物关系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剧情,《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用纸片画出人物关系简图并演排。

3.明确:周朴园周萍、鲁大海家庭内部的乱伦关系,侍萍形成了人物之间尖锐而周朴园令人颤栗的矛盾冲突,周冲从而把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繁漪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暴侍萍露得真实而又淋漓尽致。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

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

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四)划分场面,理清情节线索。

1.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请按这一标准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

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

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

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第一场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

意外相见,如在梦中,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

父与子相见,却是誓不两立的仇人;母与子相见,却无法相认。

全文情节紧凑集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而第一场戏的安排尤为巧妙。

五)分析第一场: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2、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3、进入具体语言情境情境一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1、让学生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

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3、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生自然明了“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4、教师: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过渡到情境二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1、请一位女生读这段话,请男生点评,教师指导。

2、教师事先把两个你们改成你,让生找出课文与老师给的文字的不同。

3、生找到后,让生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明确:“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4、请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5、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

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6、教师提问:“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教师给出情境三周朴园: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