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2、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三、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展示导学案的内容:1 组:玉是怎样鉴定的吗?2 组:玉与玉器有何区别?玉器的设计创作采用怎样的方法?3 组: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4 组:为何中国人特别喜欢玉?5 组: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6 组: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7 组: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有何特色?8 组: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怎样分类的?9 组: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一)古代玉与玉器艺术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分析讲解玉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知道玉是怎样鉴定的吗?玉:石之美”的说法,致使“玉”这个字,广义的成为美石的统称。
强调光泽、透明度、声响等物理特性以区别玉石层次。
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指仁、义、智、勇、洁。
意思是色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雕琢的棱角凌厉,却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你理解玉吗?何为玉器?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穿玉衣以求尸体不朽。
玉有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用玉原料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A货就是天然翡翠,B货就是染色处理过后的翡翠,C货就是树脂、玻璃仿冒的翡翠饰品。
玉根据其硬度、色彩有红色玉有火玉或赤玉之名;水晶又称水玉;白色大理石则称汉白玉;带红的称翡、绿色的称翠,合称翡翠你能给“宝”一个解读吗?你知道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这个故事吗?学生讨论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2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
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彩石玉器进入了真玉为主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面发展,玉品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这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玉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许多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
宋、辽、金玉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镂雕技艺更加高超,把绘画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富于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时期的玉器已达到形神兼备,真实自然。
元、明、清时期,这时期的玉器艺术是鼎盛时期,制玉业众多,规模之大、产量也都是空前的,所用的玉质较好,品种繁多。
在玉器中描写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把制玉的技艺提高到了新水平。
3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材施艺,剜(挽)脏去绺(柳)是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脏"是指玉器中的杂色,不能被利用的颜色,这些颜色对造型有坏的影响,所以要除掉,所谓美玉无暇,不仅是玉石中没有杂质,而且无脏色,绺原来是指线、头发、胡须等细丝状东西顺聚在一起,这里也是指杂质结合作品学生讨论:现代玛瑙《龙盘》《俏色玉鳖》含山《玉鹰》《红山玉龙》《猪龙玉雕》4 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何意义5 作品介绍:《玉人》《兽面纹玉琮》《玉璧》良渚文化玉器:《玉象》《玉凤》《龙凤玉佩》《玉仙人奔马》《玉“春水”饰》现代四大国宝翡翠传奇及鉴赏:⒈翡翠景观《岱岳奇观》:⒉翡翠花薰《含香聚瑞》:⒊翡翠花篮《群芳览胜》:有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个翡翠花篮。
⒋翡翠插屏《四海欢腾》:是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个翡翠插屏。
5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设问:(1)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2)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6 学生探究与拓展,交流讨论。
(1)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2)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4)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比德于玉”你是怎样理解的?7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
“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
”意思是说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泽温暖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
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一个人的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
8课堂小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玉及玉器的一些基础知识,大家下来有时间再收集一些相关内容丰富和巩固学习知识。
9 思考题:8页(二)古代陶器与瓷器第一古代陶器1. 陶器的产生: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年)土的形状与性质,知道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
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
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 陶器的造型: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级)水器;炊器;饮器;食器;盛贮器。
3. 彩陶艺术: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
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
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人面鱼纹盆》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
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第二古代瓷器结合课件进行教学1 提问:(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3).《贯耳瓶》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2.讲授新课:(出示课题)设问: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A 烧制的原材料不同;B 烧制的温度不同;C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3. 瓷器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
隋唐时期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
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元代大批量行销海外。
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青铜器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五类:(1)礼器:(2)乐器(3)兵器:(4)工具及车马具:(5)还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商、周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结合课件图片分析青铜工艺在纹饰的主要特征:三学生思考与探讨:设问:青铜器中有关九鼎德传说?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夏铸九鼎简介。
根据当时九个州进贡的红铜做成九个鼎,象征权力。
秦武王是在占领周朝的都城洛阳时命令他的两位猛士猛愤与乌或举鼎,(其中豫州是秦国的前身,内有红蛇一条是周朝得的信物与化身,在这时被天空中飞来一只鹰刁走,鹰是秦朝的信物与化身)不幸身亡。
秦武王去举鼎也被压断右腿而身亡。
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特点: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秦汉青铜艺术:《长信宫灯》刻铭文中有“长信”二字,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宫殿名“长信宫”,故将此灯定名为“长信宫灯”。
整个灯的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呈宫女双手执灯形象,器身通体鎏金。
探究与反思1 青铜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2 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以及审美特征,对保护古代优秀的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课堂反思: 1 青铜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2 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