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示意图】
一、秦汉时期
•
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子弟进行教训。
(以吏为师) •
汉朝:
二、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
• 1、三国时期
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
蜀国的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太学 地方官学
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
太学
州学
刘备
吴国的学校教育:立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 (蜀吴简略)
• 2、两晋时期
西晋
两晋的地方官学
两晋时期地方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方长官。
朝廷虽然偶或颁发
诏令,
要求地方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一息的年代,地方兴学更是形同空文。
十六国的学校教育
(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独特性)
• 3、南朝的学校教育
宋朝 的学校教育
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
国子学(最大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中央官学
设“四馆”
兴复国子学
立“总明观”(东观)
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
儒学馆
齐朝 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子学的发展与衰退 梁朝 的学校教育
地方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士祭酒分赴州郡立学,如荆州办起州学
陈朝 的学校教育:国子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子律博士,属廷尉。
• 4、北朝的学校教育
北魏
中央官学
五馆(儒、道、玄、士、阴阳) 集雅馆
国子学 士林馆 律学
中央官学
道武帝
初:立太学
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
次年:撰成《众文经》,为太学教材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
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
孝文帝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首创) 太和十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太和二十年,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孝明帝: 修缮国学
北齐
北齐实际上只设国子一学,学生数十人,而且学官徒有虚名。
北周
北朝的中央官学与南朝一样设有专门学校,如都设置律学博士;北魏、北周还没有书学,以教授书生;北周设立算学,学生称算法生。
北朝地方官学远较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和学制的完备。
北魏
北魏的州郡学制虽然完备,但在总的教学实效很可疑
国子学
国子寺(学制上的贡献,隋唐因袭) 太学 四门学
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明帝宇文毓:麟趾学(文学教育)
武帝天和二年:露门学(虎门学,小学性质)
献文帝:州郡立学
地方官学
大郡 次郡
中郡 下郡
孝文帝:设有乡党之学
通道观
北齐
北周,地方官学曾设置,州县有学生,各县视其大小都设有相当品
秩的县学博士。
三、隋代的教育
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后两者为隋代建立)
注重州郡立学
郡学内立孔庙
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
隋代初称“国子寺”,隶属太常寺 大业三年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独立,改名“国子学”
四、唐代的教育
中央官学
武德年间国子学隶属太常寺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贞观元年,国子学独立,改称“国子监”
开元年代
(直系学校)
国子学
四门学
太学
律学
书学
算学
广文馆
大学性质
专科学校性质
大
旁系学校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
工艺学乐舞学……
太学 (三舍法)→ 辟雍 四门学 广文馆
武学(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
律学(专科学校) 资善堂
宗学 → 内小学 诸王宫学
画学 算学 医学
书学
专科学校
地方官学
各路提举学
事司管辖 分斋教学制
度 军学 府学 州学 监学 武学 道学
县学
贵胄学校
预备学校
地方行政: 路(不设学)→州、府、军、监→县
增设 小学
六、辽朝的教育(效仿唐朝)
贵族子弟:“诸王文学馆”“诸王伴读”“诸王教授”
五京国子学
南京
上京 东京 中京 西京
国子监
上京 中京 西京
地方官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小学
教育史上的特色
地方官学
州、镇、府学
女真府、州学 地方医学
金朝地方或者中央官学的学生, 都由政府供养,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 学生终身免除杂役。
中央官学
国子学(升斋等第法、积分法)
蒙古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司天台、太史院附设学校
儒学系统
地方官学
路学
州学
府学
县学
小学
社学
在农村广泛设立的以农家子弟
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制度,元朝
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门学校
蒙古字学
医学
阴阳学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贵胄学校——宗学
专门性质
专门性质
儒学性质
普通—府学—州学—县学
卫学
各司儒学(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等) 孔颜曾孟四氏学 医学
武学 阴阳学 医学
武学 四夷馆
国子监 (大学性质)
京师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
阴阳学
(农村,元朝社学的继承与发展)
社学 创立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
十、清朝的教育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最高学校——国子监(通称太学、国学,内设南学、辟雍)贵胄学校
专门性质
俄罗斯学馆
儒学性质
宗学
觉罗学
旗学(清朝
学制的重要
特点)
土司学(亦称土苗学)
义学(为孤贫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
井学(云南边疆地区)
八旗官学(国子监)
景山官学(内务府)
咸安宫官学(内务府)
八旗蒙古官学
八旗学堂
八旗教场官学
算学
州学
县学
卫学(按军队编制)
府学
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