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远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作业ID

北大远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作业ID

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作业ID: 957761.社会调查研究(第0章)(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答: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社会现象资料,了解客观社会事实,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2.实验研究法(第二章)答:实验研究法(又可称为试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控制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探讨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3.文献研究法(第二章)答:文献研究法也称为历史文献法,是一种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情报的方法。

4.实地观察法(第二章)答:实地观察法是一种直接对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况下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观察,以了解社会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5.访问法(第二章)答:访问调查法(亦称访问法、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现象客观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被访问者与社会现象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方法。

6.归纳法(第三章)答:归纳法就是从经验的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事实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和一般属性,由此建立起能够说明各种具体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的理论。

7.演绎法(第三章)答:演绎法就是从一般理论或普遍的法则出发,依据这些理论和法则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预测现象发展的前景,然后将它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理论进行验证或检验。

8.社会现象测量(第三章)答:要想使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科学化、定量化,就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

所谓的测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则给我们所要研究的社会现象的特征分派一定的数字与符号。

9.非概率抽样方法(第四章)答:非概率抽样是不严格地遵循随机原则的抽样方法,这种方法也可称为立意抽样,即根据研究者自己的主观意志来选择样本。

很显然,从科学的角度上童,所有利用非概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及得到的统计值都是没有推断能力的。

10.概率抽样方法(第四章)答:概率抽样就是在抽取样本时,严格地遵守随机化原则的抽样。

所谓随机化原则就是指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同样的中选机会,而且的中选的概率是可知的。

11.以下8个习题为判断改错题(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原因或进行改正。

)调查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方法一样,都要以第一手材料为研究素材,且都要求人为地控制受调查者或受实验者所处的环境,观察其随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行为效果等。

(第0章)答:错实验研究固然是以第一手材料作为它的基本研究素材,也有可能是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现场实验),但是实验研究的最大特征是人为地控制受实验者所处的环境,进行实验激发,来观察其效果,这决不是到一个活生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中去观察及收集资料,因此不能将它归于社会调查研究。

12.根据调查研究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社会调查研究划分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描述性调查研究和解释性调查研究。

描述性调查研究重在探寻“是什么”的答案,解释性调查研究则要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第一章)答:正确13.文献研究法对于如何搜集研究资料有着严格的要求,所搜集的研究材料必须严谨、科学,像私人日记、回忆录这样的材料不能成为文献研究法的素材。

(第二章)答:错历史文献洁如烟海,尤其是现代知识爆炸,诸多文献如何来进行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所用,也就是说选择文献的基本原则是有用性。

要注意少而精的原则,并非多多益善,以有用性为核心,我们还要注意选择文献的内容要丰富,既要有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材料,又要有相关的背景材料;既要有与你的研究观点相一致的材料,也要有相反观点的材料等等。

如此私人日记、回忆录当然能成为文献研究法的素材。

14.多项度量尺度是指在同一测量中使用多个变量对社会现象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它适用于测量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利克特等级序列方法、格特曼等级序列方法、语义差异法、定距尺度等都属于多项度量尺度。

(第五章)答:错。

定距尺度属于单项度量尺度。

15.社会调查研究进入实地调查之前,研究者会对相关社会现象或问题给出尝试性的解释,这就是调查假设,然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搜集材料并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如果研究结论与最初的调查假设不一致,甚至是否定了最初的假设,那么可以说这一次的调查研究是失败的。

(第0章)答:错。

科学研究的真谛在于尊重客观事实。

16.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复杂、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确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答:错。

实验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复杂、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确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7.人类获取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途径是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的认知过程恰好是相反的,归纳法的显著特征是理论先于观察,而演绎法的显著特征是观察先于理论。

(第三章)答:错。

归纳法的显著特征是观察先于理论,而演绎法的显著特征是理论先于观察。

18.“有人认为市政府花在建立新学校方面的预算太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这个调查问题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

(第五章)答:错。

在这种问题中,研究者仅仅讲述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丑化和中伤这个方面,试图强迫受访人同意这种观点。

19.请论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0章)答:一、进行社会调查研究首先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原则。

科学探索的本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出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研究我们的研究对象。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在研究的方法论上做到实事求是,要严格地按照选定的研究方法的标准去进行研究工作,决不能自欺欺人。

另一方面要克服研究者的主观主义的思维方法,克服个人的好恶在研究中的影响。

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或其他原因而主观地否定这一结果。

二、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应当注意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我们研究的社会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我们采用的方法正是要利用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辩证法中的有关联系的观点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坚持辩证地看问题也要把握发展的观点,因为社会现象自身有一个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只有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对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使我们对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

分析出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三、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应该坚持系统论的观点。

在研究中,我们千万不能够孤立地去看待和研究社会现象。

任何社会现象都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环。

首先,要注意研究社会现象的内在结构,既要注意构成社会现象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和功能。

其次,要注意研究社会现象的外部环境,社会现象不是孤豆的,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反过来社会现象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的环境。

四、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还要时刻坚持群众观点。

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特征是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搜集资料,深入社会实践就必定要接触人群,因此处理好研究者与最基本的研究单位一人的关系,就成为研究成败与否的关键。

其次,要想深入群众就要有谦虚的态度,拜人民群众为师,虚心求教,集思广益,搞好研究。

谦虚的态度和作风也是能否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基础。

20.设计调查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并请分析调查问卷中安排问题顺序的原则。

(第五章)答:一、设计调查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应当避免设计出双重内容的问题。

所谓双重内容就是指在一个问题中询问了两个内容。

这种问题提出之后,使受访人无从选择,不知道怎样回答,绒无法决定怎样回答才合理。

双重内容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应该是非常容易辨别出来的,但实际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是会常常发生的,即使对于经常设计问卷的研究者来说也无例外。

2、应当避免模棱两可的问题模棱两可的问题可能使受访人无法正确理解研究者的意思、无法理解问题要问的是什么:也可能造成各个受访人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从而使问题失去有效型,模棱两可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问题设计得不完整,一是问题设计得不明确,一是问题设计得不准确。

①问题不完整。

在撰写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周密,防止缺少必要的界定词或限定词而使问题不完整。

②问题不明确这类问题类似于不完整,但又不一样,这种不明确是指在问题中存在看某种界定词和限定词,但这种词本身没有一种确定的含义,使受访人无所适从。

人员与地点不明确,虽然有人员与地点的界定,但这种界定的范围太大了,使受访人无法选择答案。

定义不明确。

虽然有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时间不明确。

在设计问题中利用无法描述准确时间的时间词汇就会选成时间的不明确。

比较对象不明确。

在问题中提出了比较的概念,但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

③问题不准确。

设计问题内容不准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其他的限制,设计出一个不准确的问题,也就是说设计出的问题所收集到的信息与研究需要的信息无关,二是在问题中使用的概念不准确。

3、应当避免过于深奥在我们的研究中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现象,很多专业的概念,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对于受访人来说可能是不太熟悉的,不够了解的,甚至是根本没有听说过的。

因而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受访对象群体的中等水平来设计问题,要避免内容复杂到那些相对熟悉该内容的人都不知道如何来回答问题,二是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来询问复杂的深奥的问题。

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方式来询问深奥的问题。

一是“参照系式”的方式,一是“滤过型”方式。

①“参照系式”方式所谓参照系式方式就是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将受访人不熟悉的概念和内容给予适当的解释,以使受访人能够回答该问题。

②滤过型方式滤过型问题又称为筛选问题。

通过筛选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受访人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来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将问题层层深入地问下去。

4、应当避免带有附加含义向受访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应该是中性的,无偏向的。

当你提出的问题会导致受访人做出一种比另一种更是你所期待的答案时,这种问题肯定是一个带有附加合义的问题。

带有附加合义的问题一般有如下的表现形式。

①不平等的选择。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我们要了解受访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只强调事物的一面,而不提及事物的另一面。

"②全非斤、中伤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这种问题中,研究者仅仅讲述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丑化和中伤这个方面,试图强迫受访人同意这种观点。

③利用不同的方法来突出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意义。

在这类问题中有的使用只提出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名字而忽略其他事或其他人名的方法。

④在问题中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以影响受访人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