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10月)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二上·赤峰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拍案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 ①②④B . ②⑤⑥C . ①③⑤D . ③④⑥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通过观看《功夫熊猫》,使我懂得了毅力恒心的重要。
B . 下午雷雨过后,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C . 青年一代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D . 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效果很长,可在体内维持12个小时。
3. (2分)(2018·乐山模拟)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主持人说:“刚才刘教授的发言很独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B . 毕业时,她拿着同学赠送的画作说:“恭敬不如从命,你送的礼物我就笑纳了。
”C . 今天我收到了一张请柬,上面写着:为表庆贸,特于1月1日在开源大酒店宴请宾朋,务必光临!D . 开业在即,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9分)4. (9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
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
就这点而言,群体异乎寻常地类似原始人。
他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关,但不经过大脑,而是受刺激因素的影响。
群体受各种外在刺激因素的支配,反映着它们无穷的变化,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
作用于群体的这些刺激因素同样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这些个体也会随之产生反应。
而单独个体的大脑则会向他指示,接受冲动的摆布是不可取的。
所以,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
群体兴奋的来源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也不同: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
由于这些冲动来势汹汹,因此,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性命攸关的利益,都不足以控制他们。
鉴于群体接受的刺激因素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变,遵循这些刺激因素的个体也会很不稳定。
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何可以从最血腥的狂热痴迷状态转瞬间转变为极具英雄气概。
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
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但不会渴望得太久。
它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
由于人多势众,他们觉得自己力大无比,所以就更是这样。
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若是孤身一人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
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内心会有负罪感。
但是,群体则不然。
当个体加入群体的瞬间,个体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强大力量,他变得不可一世,甚至有了杀人掠货的想法,不得马上付诸行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产生一切情感的不变来源,它也总是对群体的特点产生影响。
比如:拉丁族群体和英国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
25年前,仅仅是一份据说某位大使受到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就足以触犯众怒,结果是立刻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1980年的普法战争)。
几年后,关于谅山战役(一次无足轻重的战争)兵败的电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怒火,由此导致政府立刻垮台。
就在同时,英国在远征喀土穆时遭受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却只在英国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国防大臣都未被解职。
(选自勒庞《乌合之众》,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个体”之间的区别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群体中的个体”是伟大的,“单独的个体”是渺小的。
B . “群体中的个体”是无意识的,“单独的个体”是有意识的。
C . “群体中的个体”是感性的,“单独的个体”是理性的。
D . “群体中的个体”是主动的,“单独的个体”是被动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群体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原始人也是一样,他们按照所受到的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
B . 刺激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体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群体可由最血腥狂热痴迷瞬间转为具有英雄气概,所以群体难以统治。
C . 群体的强大力量,使得身在其中的个体变得没有思想、没有负罪感,极有可能做出杀人掠货等罪大恶极的举动。
D . 同样面对战败,拉丁群体易怒,英国群体则较为冷淡,可见群体行为有可能表现得残酷,也有可能表现得怯懦。
(3)概括选文提及的群体的基本特点。
5. (20分) (2019高一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浆的心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要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
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
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
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
“哎呀,他偷我东西呢!”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
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
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
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
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
“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
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
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
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
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
我看到了我的提包。
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
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注】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6. (10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
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
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