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概要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概要

莱茵河为什么成为欧洲航运最发达的河流? 1、气候:莱茵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 均匀,最冷月气温高于0℃,因此,莱茵河 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没有枯水期, 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 2、地形:主要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利于航行。 3、社会经济状况:流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客货运量大。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5、青藏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 ③可以促进沿线资源的开发和经济 的发展。 ④可以促进与东部地区的科技与 文化的交流。 ⑤可以促进当地脱贫致富,缩小与 东部地区的差距,有利于民族团结, 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⑥青藏铁路修建的过程,自然条件恶劣, 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因此,先进的技术 是保障。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铁路、公路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4、科技因素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1、自然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大大 降低,而经济、社会因素已经成为 决定性因素。 2、一个地区交通线路的多与少, 交通网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运河、海峡的作用和意义: ☆沟通海域, ☆缩短航程, ☆加强联系, ☆特殊意义。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1)简述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意义 ①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连接亚、欧洲两洲的交通要道。 (2)简述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火车站 汽车站 港 口 飞机场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港口布局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临海、沿河)
水域:港阔、水深、被风、避浪 地形: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腹地:面积、人口、资源、经济发达程度 交通: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关系(相连) 依托城市: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各区位因素对港口的影响: 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 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 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曼谷—金边—昆明 曼谷—万象—昆明 曼谷—仰光—昆明
5 520 4 180 4 321
433 1245 1017
东盟国家首选东线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①新建铁路短,投资少;
②铁路主要经过平原,施工容易;
③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 经济相对发达,交通量大。
与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相比,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突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海底隧道(管道+铁路): 可以克服水运的缺点。 速度快 运量大 连续性强 安全平稳 不受海洋水文和气象的影响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4、航空运输 ①地位:速度最快的的运输方式 ②优点:速度快,效率高 ③缺点:运费高,运量小,能耗大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5、管道运输 ①地位:运距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 方式,运输货物是流体。 ②优点: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耗损 少,连续性强,安全平稳, 管理方便,运量大。 ③缺点:铺设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2、公路 ①地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运输方式 ②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是一种门—门的运输合长距离运输。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3、水路(海运、河运) ①地位:历史最悠久、最廉价的运输 方式 ②优点: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③缺点:速度慢,受航道水文和气象 状况等自然条件大,灵活性 和连续性差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建设修建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举例子: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修建的成本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铁路、公路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 对交通运输的作用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社会因素 对交流的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 3、技术因素 4、自然因素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青藏铁路:
1、青藏铁路(青海——西藏) 西 宁—格尔木(一期) 格尔木—拉 萨(二期) 2、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高寒、缺氧、冻土、生态脆弱, 需要穿越大江大河,难度很大, 需要先进的技术做保障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项目
水路 大→小 慢→快 低→高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大、 损耗少、 平稳安全、 易管理 最差 最好
运量 运速 运价
灵活性 连续性
成本
差 最差
投资 少
居中 好
最好 居中
好 差
投资大 居中 占地广
投资 投资大 大
交通运输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交通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依据 ①运输方式及货物特点 ②运输要求 如:时效性、运费等。 ③运输条件 如:海运需要港口、 陆运需要铁路或公路等。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位于莱茵河河口,江海相连, 冬季不冻,航行、停泊条件好; ②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优越; ③经济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 ④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交通方便。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分析鹿特丹港成为世界著名大港的重要 交通位置条件。 扼北海航线要冲; 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地处亚欧大陆桥西端。
【今天东南沿海高铁实现全贯通】2013年 12月28日9时55分,厦深铁路上行即深 圳北往上海虹桥首趟动车组D2286次从 深圳北站始发,12小时17分后抵上海虹 桥,全程一等座票价593.5元,二等座 478.5。此趟动车开行,意味着我国 “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 “一纵”——东南沿海铁路全线贯通 。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公路、铁路选线考虑的因素(区位评价依据) (1)交通量 经过地区的人口、资源、经济状况。 (2)施工条件、投资多少 尽量避开山脉、河流、沼泽等自然障碍。 (3)其它 占用耕地多少、环境保护等。
泛亚铁路待建线路三个方案的比较(单位:千米)
方案 经过主要城市 铁路总长度 需新建铁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 3、对交流的作用 促进地区间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促进地区间的经济的联系与合作 促进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 4、对社会的作用 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国防安全,国家统一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自然因素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3、地质: ①避开断层带 ②避开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自然因素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4、气候: ①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 强度和频率。 ②注意冻土和积雪的深度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建设修建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气候:高温、炎热、寒冷、湿热 地形: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 水文:大江大河、沼泽等 生物:森林、草原 地质:地质条件不稳定 土壤:冻土、沙漠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长江中下游没什么有“黄金水道”之称 1、气候:长江中下游流经的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 气候,降水丰富,最冷月气温高于0℃, 因此,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没有结冰期, 全年可通航。 2、地形:主要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利于航行。 3、社会经济状况:长江中下游流经地区,腹地广阔,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量 大。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自然因素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1、地形: ①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 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 水利设施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少跨等高线, 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处 采用“之”字形布局或开凿隧道。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自然因素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气候: ①避开沼泽地 ②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修建桥涵。 ③避开冻土区
1、铁路 2、公路 3、管道 4、航道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 1、对交通建设的作用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 缩短a到b的距离 分担相邻交通线路的运输压力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 2、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方便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促进某种资源的开发,资源优势转化成经 济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①位置偏南,避开了高寒地区; ②可常年运营; ③运营距离短,可节省运费; ④辐射国家多,交通量大。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河流的航运价值: 1、气候 河流的航运条件 2、地形 3、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分配、 最冷月气温。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少、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状况。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红水河水能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1、对开发地: 可以加强本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并且可以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对使用地: 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并且可以 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 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 3、对能源消费结构: 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水电比重,有利于大气环境改 善和保护。 4、有利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人类活动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交通运输 2、邮电通信 3、商业
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
(二)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1、铁路 ①地位: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②优点:运量大,运费较低,受自然 条件影响较小,连续性强, 适合长距离运输 ③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大量 金属材料,占地面积广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长途汽车站(或火车站)的区位条件 (1)位于城市边缘 ①减少噪声对污染; ②方便乘客。 (2)与主干道相连 便于客、货流集散 ☆大城市要有多个长途车站。 ☆火车站附近一般建有长途汽车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