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聋校数学第十二册教(学)案

聋校数学第十二册教(学)案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1、结合本册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二、数的整除(26课时)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四、总复习(5课时)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教学课时数(24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教学容:教材第1——3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说的图形写在黑板上。

2、观察、分析。

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3、归纳。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1)认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教师指出:可以把这些棱分成3组,每组4条。

(教师用彩色粉笔画上标志)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一个有几个顶点?过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长、宽和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4)揭示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齐读。

(2)观察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点的棱有几条,(3条)这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不相等)(4)归纳。

三、练习:做教材上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一的第1、2、3题。

第2课时教学容:教学教科书第3——4页的正方体的认识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正方体物体2——3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1、教师指名学生复述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小结。

2、引入新课: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课: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来观察。

1、认识正方体:它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它有多少个顶点?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总结:正方体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图略)三、练习:做教材P4的“做一做”。

师生一起完成。

四、指导看书。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后记:这两课时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情况和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只是对它们的关系有点模糊。

第3课时教学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8——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后,分别让学生复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巩固练习:1、做练习一的第8、11题: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理解题意。

做题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最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一的第9题:教师出示第9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正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都怎么样?弄清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一的第10题:教师用实物演示,观察两个正方体粘在一起变成一个长方体后,它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几厘米。

三、作业:练习一的第9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教学容:教学教科书第7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后,分别说一说长方体中各个面的长和宽。

二、新授: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展开的形状,提问: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照。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明:“上”“下”“左”“右”“前”“后”,用事物进行对照。

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小结: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什么关系?在正方体中呢?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后,观察图形要算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然后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的第3题:教师提问:左侧面的面积是多少?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四、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的第1、2、3题。

第2课时教学容:教学教科书第8——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例1),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1、用练习二中的第2题第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它的面积。

3、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怎样?4、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二、新授:1、教学例1。

出示例1:(1)学生读题,指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教师说明:求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教师把准备的长方体的纸盒展开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完成第8页的填空。

(3)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路,自己列式解答。

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2+6×4×2+5×4×2(4)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学生做做看,集体核对。

(5)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哪一个更简便?(6)小结:从上面计算中可以看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找出三组面中的长和宽。

三、巩固练习: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师生一起订正。

四、课堂总结: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的第4——6题。

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条件,准确地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今后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第3课时教学容:教学教科书第9——10页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和联系实际问题的计算(例2和例3),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7——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新授:1、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然后,提问:要求这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那么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师出示准备的正方体纸盒展开贴在黑板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