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1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宋朝立法:杀人偿命。

《水浒传》描述武松为兄复仇杀人判充军,宋江失手杀人判充军,杨志卖刀受泼皮激怒杀人充军。

此现象表明A.封建国家,重用刑罚 B.立法明确、司法混乱C.立法严厉、司法灵活 D.司法不严、统治不稳2.“民主”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尚书》中就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的词句。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①材料记载了中国早起的民主制度②材料中的“民主”即“民之主”③材料含有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④材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治国理念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罗马法是指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推动罗马法不断完善的因素有( )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②疆域的不断扩大③居民成份的日趋复杂④为近代法律奠定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6.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

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7.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B、实行册封制度C、实行三省六部制D、设置理藩院10.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

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

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唐代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C. 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 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11.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B.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D.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12.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13.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

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14.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

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

由此看来,梭伦改革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15.古代斯巴达的监察官代表平民阶层,政治地位与国王、元老院平等,其职权以监察和司法权为主,与以军事、宗教权力为主的国王和以立法为主的元老院有很大的区别。

这反映出监察官的设置()A.推进了斯巴达的政治分权B.确保了斯巴达司法的公正C.保证各阶级参与国家政治D.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16.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

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17.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

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

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

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B.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C.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18.《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B.皇帝的教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D.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19.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20.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谈及某种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21.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关系最直接的是()A.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C.洪武九年,太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D.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22.建置沿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烙印,通过对某地区建置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历程。

福建建置的沿革顺序是“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此沿革顺序对应的朝代顺序是()A.秦朝——唐朝——明朝B.唐朝——元朝——明朝C.唐朝——明朝——清朝D.汉朝——明朝——清朝2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

当时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尚书省 B.宣政院C.中书省 D.枢密院24.这是一段有关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插曲。

为了要举行祭祀仪式,哈德良走在前往神殿的路上。

途中被一个女人拦住,这个女人说要向皇帝请愿,哈德良回答说:“现在没有时间。

”抬脚准备继续前行。

那个女人于是对着他的背影喊了起来:“既然这样,你没有权力统治我们!”听到此言后,哈德良转身回到女人身边,听取了她的陈述。

这段插曲说明了A.罗马帝国妇女政治地位崇高 B.罗马帝国的主权属于所有公民C.罗马皇帝哈德良十分贤明 D.罗马帝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5.蒙古族与满族是实现中国统一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完成统一的相同条件有①本民族的统一及民族政权的建立②军事力量强大③国内其他政权的纷争或衰落④生产方式与文化的先进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6.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27.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材料反映了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B.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28.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

”《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由此可以推断A.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29.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30.光和铜斛(东汉量器)上刻有铭文,其中有:“特更为诸州作铜斗斛、称尺,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令海内都同”。

此器物和铭文可以佐证东汉( )①意在加强中央集权②开始统一度量衡③维护思想上的统一④应用数学的发展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第II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题(40分)31.(本题10分)制度创新是古今中外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材料二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中创新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两国各采用了何种政体? 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在权力或地位上有何异同?(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32.(本题13分)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怒恨)数世之失权,忿(气愤)强臣(臣下)之窃命(窃取权力),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材料二:(隋文帝)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