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思路 【2014考纲要求】 2 •分析综合 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阐释】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把握文段 内部层次的能力。论述文的常见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 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把握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 全文的理解。
第一部分:一轮诊断 (1天容量,2教时) 【典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题。 香道•人道•天道 俞天白 ① 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 。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 香道却被冷落了。 ② 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 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 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 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③ 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 奉天敬神就开始了, 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 如屈 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 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 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 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 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 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 “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 征。 ④ 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 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 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 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⑤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英国作家吉卜林 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 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 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⑥ 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 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 ”。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 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在 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 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 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⑦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 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 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 “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自主纠偏】请学生自主完成典型题例,并能对照参考答案修正答案。
① 首先,指出作为雅事之一的香道被人冷落;②然后,阐述香道与人道、天道的关系;③ 最后,指出香道为人类梦想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意对即可)(每点2分) 【问题归因】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题。(2014南通一模)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迅 ① 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 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 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 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 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 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 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 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 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 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 ①,没 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 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 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 先将 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 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 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 我 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 ② 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 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 自然是悉听尊便的, 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 看不起托 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 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 而怪他何不去创作。 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 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 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 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 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 【注】①“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②“放诸四夷” :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6分) 【自主纠偏】请学生自主完成典型题例,并能对照参考答案修正答案。 1. ( 6分)首先指出批评家业已出现并快速增多的现象;然后提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优 缺点;(亦可分为两点一一“接着肯定某些批评家怀有宽容态度的好意批评;然后批评 某些批评家非正确的批评方法”)最后集中表明对批评家的希望。 评分建议:每点2分;若第二部分分为两点,此两点各 1分。
【问题归因】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 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 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 不比绘画 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 读者得之言外。②换句话说, “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 ③ 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 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 “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 ”④他在被逼临 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 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 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 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⑥《水浒》第七 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 “毕竟 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⑧野猪林的场面构 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 和尚挥杖冲出;一些 “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⑨恰和《秦王独猎图》 、《四足 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 1•本段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 “/表示。 【自主纠偏】请学生自主完成典型题例,并能对照参考答案修正答案。 答案: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 【方法点拨】 ①②T观点句,③到⑨T论据(总分关系)。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 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 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 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问题归因】
4••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
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⑶只有 ”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 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 ”自由”。⑷科 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 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 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 “钒”的机会。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 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 ”钒"。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 "溴"失之交臂。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 ”溴"的发现者。⑽我国著名 科学家钱学森说: "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 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 (11)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自主纠偏】请学生自主完成典型题例,并能对照参考答案修正答案。 【方法点拨】 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 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11)句 是第三层,弓I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问题归因】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题 (2010江苏高考)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 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 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 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 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 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 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 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 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不过领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