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漳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卷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中有较多宴饮诗,如《鹿鸣》《常棣》《南有嘉鱼》等,描写周代君臣、宗族、亲朋间的宴饮酬酢。
《诗经》写这些彻夜不息的欢宴,尽述肴馔之阜和礼乐之美,如“君子有酒,旨且多"“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等。
飨宴,不纯粹是贵族的享乐,还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要求。
而在诸多宴饮诗中,《類弁》犹如一支欢宴哀歌,写出了忧生之嗟。
峨冠博带、佳肴美酒、并坐鼓瑟,周代贵族之宴,大抵这般开场。
幽王久不与诸公飨宴,诸公不得见幽王,于是心忧“其将危亡",自身将无所依怙。
诗中以“莺与女萝"比兴,以''未见"与“既见"两者心情的巨大反差与起伏来铺陈展开,写出这群与宴贵族的“忧心奕奕"“忧心悯炳"奕奕"是盛大,而"悯悯"则是“满怀忧愁的样子",足见忧惧之甚,以至于复见幽王,便“庶几说烽"了。
这是一篇较为独特的宴饮诗,这个与兄弟甥舅欢聚的宴会,本该和乐且湛,但除了开场"尔酒"“尔肴"的渲染,全诗却被一种愁悴忧惧之情笼罩。
这种悬覆其上的忧惧,在《红楼梦》中一次贾政的生辰上也有所体现。
当日是贾政生辰,宁荣二府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报“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面对一个来自皇宫的不确定的信息,又是"唬",又是''惶惶不定",贾府这个显赫家族何以忧惧至如此?《顛弁》中这群攀附王权的贵族,有着和贾家相类似的心理,他们同样自感命运朝不保夕、岌岌可危,于是 "乐酒今夕",终夜自娱。
本诗卒章中以“霰”作喻,即急危将临之象,这就给全诗定了一个总基调。
是哀老之将至,还是叹政权之将亡,或许两者皆可释读。
细读全诗,其实整篇《嬢弁》,不一定要落实于“刺幽王",此诗放在幽王时代的大背景下,大抵可视作时代之症•候,将衰之先兆。
品咂诗句,全诗并非“抒愤"“讽谕"之口吻,也不全然是一首沉湎于享乐生活的宴饮作乐之歌,而是哀叹生命无常、盛筵难再,在欢情乐景中写出一种悲调来。
见霰落而知大雪之将至,在这百般作乐的欢宴空气中,这位与宴的贵族公子领会到了一种真实的幻灭感。
这是一种时代的空虚之症,如同菲茨杰拉德在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宴会上的男男女女视作一群''飞蛾",盲目、寄生、纵情狂欢又醉生梦死。
这种幻灭感,大概也只有拥有一双''冷眼"者才能觑见,就像《红楼梦》中贾妃省亲过后,“独有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而《城弁》中的这种忧生之叹,不仅仅来自于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更出于其对所处时代的感知。
诗人瞻顾日常生活之细微,并预感这个时代即将到来的变化与转折,从而发出“无几相见"的喟叹,这是欢宴之哀歌,也是那个即将礼崩乐坏的时代的注脚。
(摘编自叶百安《诗经〈姨弁〉,欢宴中的忧生之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有较多的宴饮诗,描绘了周代君臣、宗族、亲朋间宴饮酬酢的情景。
B.《姨弁》既写未见之忧,又写既见之喜,两种心情循环往复,在反差中起伏。
C.贾府生辰宴被来自皇宫的不确定的消息冲击后,乐酒今夕的景象随之消失殆尽。
D.宴会上的男女如“飞蛾”扑火,只有捧卷旁观者才能觑见并发出这忧生之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行文逻辑是逐层深入,卒章显志。
B.文章第二段引用诗句对《嬪弁》的脉络进行梳理,为下文具体分析做准备。
C.文章阐述纵横揮阖,既对《诗经》各篇章横向解读,也对中外名篇纵向联系。
D.文章末段点明题旨,在重申忧生之叹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时代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代宴饮既有贵族享乐的成分,也有礼乐文化的呈现,如宴饮开场时的“峨冠博带”“并坐鼓瑟”就体现了礼乐之美。
B.周幽王与兄弟甥舅欢聚,其乐融融的表象之下,深藏着忧心忡忡的恐惧,主要源于对生命无常、盛筵难再的预感。
C.《頰弁》不一定是为了劝谏君王而作,但最后以“霰”设喻为诗作奠定了悲调,基本上可视为周朝大厦将倾之征兆。
D.《斌弁》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冷眼觉察到真实的幻灭感,这种感喟与元妃省亲后宝玉的观感如出一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当下,移动视频平台等迅猛发展,综艺节目受到很大挑战。
一些节目在转型中注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挖掘能与当下受众产生广泛共鸣的现实话题,节目“合家欢"的属性越来越突出,以现实感获取观众共鸣,以正能量赢得关注。
纵观近年来在创新表达中有突破、赢得大众认可和喜爱的影视作品,无不从普通百姓故事中提炼真情实感,从火热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养分。
这为当下综艺节目的创新带来启示。
从过去的看重流量,到现在的关注正能量,综艺节目在迭代转型中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精神内核、肩负起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在传递正能量又兼顾节目观赏性方面,综艺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节目编创者和播出平台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一座最丰富的宝藏,有永不枯竭的灵感和素材。
只有走进我们时代火热的生活现场,综艺节目才能不断丰富自身形态、提升节目内涵,只有读懂广大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艺节目才能赢得广泛共鸣、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综艺节目不再唯流量》,《人民日报>2019年7月18日)材料二现在逐渐产生的互联网综艺节目,脱胎于传统电视综艺节目,依托于互联网进行传播,是一种新兴的综艺形式。
国内综艺产业整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综艺节目的市场规模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正在持续增长。
在政策层面,近年来政府对综艺节目的内容题材的把控已经从''限制"转向''引导2015—2020年网络综艺市场规模口市场规模(成)-0-同比增长(%)(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综艺节目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三央视原创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以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为标尺,对新中国的文艺经典再一次梳理,对文艺经典中的英雄们再一次礼赞。
节目灵感的起点:故事。
7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留下了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故事里的中国》所做的,是承上启下:以全新的影视、戏剧、访谈组合模式,致敬经典,也用富于时代性的价值理念与方式重读那些经典故事。
不少经典在近年都有影视翻拍,年轻一代多少有所耳闻,“但他们对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认知深浅不一,而这也正是《故事里的中国》的必要所在要让年轻人参与中国经典的讲述,让他们理解这些作品不是虚无缥缈的创作,而是生长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土壤,源自于有血有肉的真实奋斗历史。
节目播出后,无数年轻网友用弹幕、短视频等融媒体时代的生动方式,参与中国精神的弘扬。
这档综艺节目成功地让网络的''流量"注入了向上向善的涌动力。
一条与“白毛女"郭兰英相关的抖音播放量超3 000万,仅点赞就超过180万;“江姐托孤信曝光"相关话题,24小时内阅读量1亿;路遥的《人生》一书,在“双十一"当天售出千册。
节目在保证思想性准确的前提下,注重表演的细节、形式的精致。
演员心中对国家和经典心怀敬意,并且用扎实的表演功力去诠释,这样才能传递出经典作品的价值观,通过明星的传播力去感染观众。
有评论家认为,《故事里的中国》善用"流量"的感染力,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阐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更用综合的电视手法将之诠释得生动可感、触及人心。
(摘编自《央视这档综艺“爆”啦!看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带动向上“流量"》,《文汇报》2019年11月26日)4.下列不属于文中综艺节目“不再唯流量”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A.综艺节目不唯取悦观众,更加关注正能量。
B.综艺节目市场规模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正在持续增长。
C.综艺节目注入向善的涌动力,来致敬经典。
D.综艺节目善用“流量”的感染力诠释中国故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综艺节目的成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视作品的启示,能够突出正能量,在艺术创新中获得突破、赢得大众的认可。
B.网络综艺市场的规模节节攀升,而其同比增长率除了2016-2017年下行幅度较大外持续放缓,显示国内综艺产业整体稳步发展。
C.《故事里的中国》在对经典故事的传承中,用富于时代性的价值理念和方式加以重读,让无数年轻网友受到感染,并参与互动。
D.央视综艺借助明星传播力、经典魅力及艺术创新,带动了相关作品的抖音播放点赞量、话题阅读量及名著销量等向上“流量”。
6.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综艺节目不唯“流量”却能带动“流量”的原因。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六指杨王荀画家启凡与妻子走出武陵源景区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
吃过晚饭,回到网上预订的农家乐酒店,意犹未尽的启凡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李白"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诗句。
启凡这次来张家界旅游,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领略张家界集秀、幽、野、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丰富创作素材;二是想走访画坛怪才六指杨。
听说六指杨绘画不用毛笔,六个手指尖蘸着颜料就画得风生水起。
启凡正在专心致志地欣赏着旅游照片,窗外突然传来了吵闹声,而且声音愈来愈高。
“你说,你的小孩把我的画弄坏了,怎么办?"“老板,小孩不懂事,她不是有意的。
"“那你说怎么办..... "启凡实在坐不住了,蹬上拖鞋,走出房间,来到一楼大厅。
原来,老板刚画好一幅山水,还没有落款,展放在大厅的地板上,被一个游客的小女儿踩得模糊不堪。
当时,那个游客刚登记好房间,坐在沙发上休息。
也许是小女孩对这幅画感到好奇,就在那位游客把她放到地上时,她就直接跑过去,兴奋地在画上走来走去。